(共78张PPT)
《醉翁亭记》 知识检测 1、作者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 、 、 、 、 、 、 、 。
2、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与民同乐
太守之乐其乐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张岱,字 ,号 , (朝代)文学家,浙江山阴人。出身仕宦家族,明亡后不仕。著作有《 》《西湖梦寻》等。
《陶庵梦忆》为忆旧之文,“梦”有前尘若梦之意。本书写于明朝灭亡后,将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融入山水小品文中。
一、了解作者、背景
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
陶庵梦忆
1、听读(正音,句读)
2、自读(巩固听读效果)
3、齐读(感知文意)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给下列红体字注音
更定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ɡēnɡ)
(cuì)
(sōnɡ)
(hànɡdànɡ)
(jiè)
更有
(gènɡ)
拏
(ná)
铺毡
(zhān)
知识抽测(一)
强饮
(qiǎng)
(fèi)
沸
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释、留、替、补、移、删。
2、留:即保留法。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1、释:即对译法。如:林壑尤美。(《醉翁亭记》)
3、替:即替换法。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4、补:即增补法。如: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5、移:即调整法。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6、删:即删削法。如:宋何罪之有?
1.解释词语
2.翻译句子
3.了解文意
要求 :
1、运用“释”、“留”、“替”、“补”、“移”、“删”等方法翻译全文,用笔标出文段中你不懂的词句,小组互助,疏通文意。
2、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翻译问题,提交全班交流。
三、再读文章,理解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2、是 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都
消失
携,带
代词,这
都,全
只
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
词语巩固
止,停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色泽白
罢了
5、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客此。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非常高兴
怎么
还
等到
不要
像
酒杯
尽力
客居,名---动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课文翻译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天,报更的鼓声停了,我携一条小船, 抱着细皮毛衣和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坐着,一个书童在温酒,酒烧开了。(他们)看到我十分高兴,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拽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辞,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下了船,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着:“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是
是日
是金陵人
这
判断动词
白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
白色
酒杯
人鸟声俱绝:
客此:
上下一白: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罢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都,一概
怎么
解释下列红体字
知识抽测(二)
消失
还
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③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译:(他们)看到我十分高兴,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译: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着:“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喃喃:小声念叨的样子
翻译下列句子
知识抽测(三)
张岱在 ( )的时候独
去( )赏雪。在那里他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 )
而且还喜遇( ),张岱与他们痛饮之后又独归。
请用文中词句概括全文
四、内容小结
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更定
湖心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金陵人
五、精读文章,合作探究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表明作者怎样的情致?
2.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4.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五、精读文章,合作探究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表明作者怎样的情致?
答:“独”字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将作者的那种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表现出来,于不随流俗的雅兴中流露出自己的孤寂之情。
2.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
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4.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写出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答: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中人:去得更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
(奇景)
湖心亭看雪
痴人
痴情
(雅趣)
大雪独行
山水之乐,闲情雅致。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六、内容小结,归纳主题
白 描 手 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七、艺术特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雪景描写:
(白描)
自然质朴
不事雕琢
白描与渲染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描
烘托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余拏一小舟
上下一白
一
数词,译为“一(条)”
古时夜间计时单位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这
判断动词
是
副词,全
还
1、一字多义
白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
酒杯
色泽白
2、试译下列文句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用刚刚学过的白描手法,描写你熟悉的一位同学,让我们猜猜他(她)是谁?(50字左右)
作业:
例1:她长得不算高,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五六岁。圆的脸,大眼睛,害羞起来脸庞绯红绯红的,额头发际有一块小小的青痣,看样子那是他妈妈留给她的标志。
例2:那个女同学,圆圆脸上面两只眯起的的眼睛,脸上总是微笑着。
杭州西湖
图片欣赏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景区由以下景点构成。
一山(孤山)
两堤(苏堤、白堤)
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西湖孤山
蘇堤
白堤
阮 公 墩
小瀛洲
花港观鱼
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
雷锋夕照
柳浪闻莺
南屏晚钟
平湖秋月
曲院风荷
三潭映月
双峰插云
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