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地理考点专项复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地理考点专项复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12-09 17: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长江 黄河
源头 唐古拉山 巴颜喀拉山
入海 东海 渤海
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干流长度 6300km 第一长河 5500km 第二长河
长江 黄河
上游 源头—宜昌;落差大,峡谷多,水流急,富水力 源头—河口镇;多峡谷,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 宜昌—湖口;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水量大 河口镇—旧孟津;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 湖口—入海口;江阔水深 旧孟津—入海口;“地上悬河”
长江 黄河
开发利用 在干流已建多座水利枢纽工程和水电站;大规模开发长江航线,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已建多座水电站和多处水利枢纽
综合治理 加固堤防;修建水库、分洪蓄洪工程;上中游植树造林和保持水土 加固堤防;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强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特别提醒
(1)河流的特征:
河流的特征包括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河水主要来源于降水中雨水补给,洪水期在夏(冬)季,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水量大(小),含沙量大(小),水能(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丰富)。水系特征:干流长(短),支流多(少)呈对称状分布(或主要分布在河流北(南、东、西)岸),流域面积大(小),河谷深(浅),河道宽(窄),湖泊多(少)。
(2)大河的形成条件:①集水面积大(流域面积大,两侧高,中间低);②集水区域内降水多。
(3)河流发生凌汛的条件:①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②流域内出现结冰现象。说明:河流发生凌汛时,即河流泛滥,上游水不能顺利达到下游。
(4)新疆河流的特征(内流河):河流水来源于冰雪融水及山地降水,洪水期在夏季,河流水量小,河流流程短,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5)湖泊的水文特征:①夏季水位比冬季水位高(低); ②水量大(小);③结冰期有(无);④盐度高(低),咸(淡)水湖。
(6)我国荆江河段和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①河流从第二阶梯进入了第三阶梯(进入下游平原),水流速度降低,泥沙沉积,河床抬高;②上中游(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7)长江航运发达的原因:①长江航运与铁路相比,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②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通航里程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③长江流域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广阔(即有全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又有重要的工业基地及众多城市);④长江干流航线与南北向铁路,支流及京杭运河相通,即沟通了内地与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地区;⑤长江干流注入东海,上海港即为河港,又为海港,可实现江海联运。
(8)河流中游修水库,对河流下游产生的影响为:有利影响:减轻了下游洪涝灾害,输沙量减少,减轻泥沙淤积。不利影响:造成了下游地区可用水量减少。
(9)渭河河床逐年抬高的原因为:渭河流经渭河平原,河流含沙量大且渭河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易淤积,黄河中游兴修了三门峡水库,使渭河下游水流更加缓慢,泥沙更容易淤积。
【例1】 (2008·沈阳2月)下图是某大河水系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水系形态多分布在 (  )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山地
(2)图中所示水系分布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多属于
(  )
A.海陆间循环      B.内陆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以上都不是
(3)下列关于该水系干流水量特征正确的叙述是
(  )
A.上游流量最小 B.中流流量最小
C.下游流量最小 D.下游流量最大
【解析】 第(1)题,从该图的水系形状可以看出,这里为向心状水系,因此它多分布在盆地地区。第(2)题,该水系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因此从水循环角度看,它多属于内陆循环。第(3)题,该水系干流的水量主要来自各支流所带来的冰雪融水,受沿途用水和蒸发的影响,往往是越往下游,其流量就越小。
【答案】 (1)C (2)B (3)C
【例2】 (2009·安徽5月)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2)题。
地区 径流系数 地区 径流系数
南岭地区 >60% 天山地区 20%~60%
华北地区 <30% 江淮地区 30%~40%
三江源 <40% 成都平原 <40%
浙江丘陵 >60% 藏北高原 <30%
云贵高原 <40% 西北地区(除天山地区) <5%
(1)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得出 (  )
A.华北地区和浙江丘陵径流系数差距较大,是因为华北地区蒸发量小
B.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系数就一定大
C.云贵高原的径流系数小于南岭地区,是因为地形平坦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径流系数山区大于平原地区
(2)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南岭地区近些年来,森林植被被破坏,对水源涵养有减弱趋势,不稳定径流增大
B.降水量增大,地表的侵蚀作用加强
C.径流系数增大,对河流补给变得不够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径流系数增大,对当地的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径流系数与地形坡度、降水强度成正比,与植被覆盖率、空气干燥度成反比;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山区坡度大,平原地区坡度相对较小,径流系数山区大于平原地区;云贵高原径流系数小于南岭地区,主要是因为喀斯特地区裂隙多,地表水易下渗成为地下水;华北地区径流系数小,是因为空气干燥,蒸发量大。第(2)题,径流系数增大,地表水下渗成为地下水减少,不稳定径流增加,对河流的补给也就不够稳定,河流水位变化会增大,对当地的气候(尤其是干湿状况)有影响。
【答案】 (1)D (2)B
【例3】 (2009·苏州5月)下图中的图序按我国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图的顺序排列的是 (  )
A.④③②①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解析】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外流域的分界线是:北段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段,南端接近200mm年等降水量线;干湿地区分界线为:800mm年等降水量线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秦岭—淮河,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是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则图中④是干湿地区图;③是温度带图,②是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图,①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答案】 D
【例1】 (2007·全国Ⅰ)近几十年来,黄河的入海年输沙量不断减少,目前已远低于16万吨的历史平均值。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黄河流域的暴雨次数减少
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
C.中上游水库拦截泥沙量增多
D.中下游河床泥沙淤积量加大
【解析】 本题应该首先要知道,主要原因应为人为原因,A项可排除。B项不符合事实,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D项,下游河床泥沙淤积量应不会有太大变化。
【答案】 C
【例2】 (2009·山东)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林地面积在前期和后期均有增加,旱地面积在前期增加最多,不会导致旱地减少幅度最大,因此可排除A、C两项,综合分析图中水田和旱地的总体变化可知,无论前期还是后期,总体上是减少的。第(2)题,灌丛草地前期面积减少,说明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状况退化,后期面积增加,生态趋于好转。裸岩面积在前期增大,说明生态恶化,在后期面积减小,说明生态趋于好转。
【答案】 (1)D (2)B
【例3】 (2007·山东)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下面图1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2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3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2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必要资料?
【解析】 本题以某流域为例,综合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等。
第(1)题,河流水文特征不同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河流流量、流速、含沙量、汛期、冰期等,然后结合该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以及地形图进行作答。
第(2)题,B支流上游流经山区,水能丰富,可建坝蓄水,具有发电、水产养殖、旅游等功能。C支流流经平原,可大力发展航运、灌溉、水产养殖等。
第(3)题,注意观察图中A、B支流上游的耕地分布以及湖泊面积的变化。
第(4)题,为开放性题目,不是学生在书本中能学到的,但根据所学知识应该能够从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入手考虑。
【答案】 (1)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 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有所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