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25小題,每小题2分,共5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据《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古代帝王后裔 B.王族
C.功臣 D.姻亲
2.(2分)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体现了( )
A.皇帝独尊 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 D.始皇帝是位暴君
3.(2分)“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习总书记多次重申的一句话。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西周卿大夫 B.西汉刺史
C.秦朝御史大夫 D.明朝内阁
4.(2分)古代中国有“欲制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的说法。这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 )的特征
A.血缘政治 B.家天下 C.等级森严 D.家国同构
5.(2分)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按照这一制度选拔的官吏,据史料记载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材料可以说明( )
A.世家大族特权垄断
B.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选拔
C.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D.九品中正制具有合理之处
6.(2分)汉朝早期,刘邦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一条中间路线,以此实现对新王朝的有效统治。这条中间路线是( )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颁布“推恩令”
7.(2分)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 )
A.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 B.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
C.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D.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
8.(2分)明成祖规定:“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藩王不得私自与朝官见面,未经宣召不得入京。这一规定( )
A.鉴于元代灭亡的教训 B.重建规范的分封制度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9.(2分)梭伦改革最符合新兴工商业考阶层利益的措施是( )
A.公民大会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B.建立陪审法庭
C.确立财产等级制
D.废除债奴制
10.(2分)恩格斯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下列对罗马法的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 )
A.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罗马的法律是资产阶级法律
C.罗马法在罗马帝国建立后开始形成
D.罗马法削弱了罗马的共和制
11.(2分)《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一做法的现实意义不包括( )
A.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
B.君权神授遭到否定
C.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
D.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2.(2分)有人用“杀”、“逐”、“请”三个字来描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其中,与“请”有关的历史事件指的是( )
A.英国内战 B.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
C.光荣革命 D.沃波尔成为第一位首相
13.(2分)在英国,反对党的存在被人们赞誉是“19世纪对政府艺术的最大贡献”。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反对党是英王牵制议会的工具
B.反对党影响国家决策
C.反对党能够有力保障言论自由
D.反对党有效制衡权力
14.(2分)美国建立初期,国内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 )
A.英法等国的军事威胁 B.邦联体制的弊端
C.独立战争的不彻底性 D.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5.(2分)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
A.协调了国家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D.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16.(2分)有学者指出:“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
B.德国政治变革背离世界潮流
C.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
D.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
17.(2分)《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及协定关税的规定,体现了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香港岛 D.回应虎门销烟
18.(2分)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19.(2分)咸丰皇帝在《天津条约》签订以后表示:“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咸丰皇帝的这番话表明清政府( )
A.无法接受增开商埠的要求
B.受传统外交观念的束缚
C.对外政策趋于强硬
D.清政府无意与列强和谈
20.(2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八旗兵被太平军打的落花流水。咸丰帝令地方组织团练。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创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另外,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也成为镇压太平军的重要力量。这可能给清政府带来的影响是( )
A.清朝统治进一步加强
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清政府中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D.《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施
21.(2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规定了“朝纲”和“君道”;“天朝严肃地,咫尺凍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下定于一尊,一人垂拱于上,万民成归于下。”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B.已达到革命事业的终极目标
C.加强了对核心领导层的控制
D.未摆脱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22.(2分)刺激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因为清政府屈辱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3.(2分)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
B.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
D.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24.(2分)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25.(2分)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同时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也纷纷宣布参加革命。这一史实不能说明( )
A.武昌起义影响巨大
B.立宪派及封建官僚政治立场转变
C.革命浪潮难以阻挡
D.革命内部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题20分)
26.(16分)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休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
(3)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综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位“高皇帝”“罢宰相”的认识。
27.(14分)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建设日益走向完善和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隈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1787年《美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的关系。
28.(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
材料二图2
材料三图3
(1)材料一展示的是哪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情景?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中的成果?结合材料二中提供的历史信息,回答这次运动有何作用和局限?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取得的成果?结合材料三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题共25小題,每小题2分,共5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人”,结合分封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人”体现的是王族是主要分封对象,B选项符合题意;
AC选项不属于主要分封对象,排除;
姻亲是维系分封制的方式,D选项排除;
故选:B。
2.【分析】本题考查清朝政治制度。关键信息有: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等。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控制,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独尊,故A正确。
B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D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A。
3.【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关键信息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是秦朝三公九卿中三公之一,行使监察职能,故C正确。
西周卿大夫是西周分封制的一个等级,不合题意,排除B。
西汉中后期刺史制度是对以前监察制度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故排除B。
明朝内阁制度是皇帝的内侍结构,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排除D。
故选:C。
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欲制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把家和国统一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具有家国同构的政治特征,故D正确;
材料无法完全体现血缘政治和家天下的特征。排除AB;
材料中没有体现等级制度,排除C。
故选:D。
5.【分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据史料记载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
【解答】依据材料“据史料记载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等控制九品中正具有合理之处,故D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B是否片面,排除。
九品中正制注重品德,排除C。
故选:D。
6.【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
【解答】通过材料“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一条中间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刘邦兼采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推行了郡国并行制,故B正确,排除AC;
推恩令是汉武帝颁布的,排除D。
故选:B。
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监察官员选拨的标准。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解答】依据题干“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可以看出古代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故C项正确。A项中的程序复杂体现不出,应排除。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
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C。
8.【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
【解答】材料“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等明显可以抑制割据势力的出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
元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故排除A。
B说法错误,排除。
依据材料“食禄而不任事”等可知D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以财产多寡取代以血缘为划分标准,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新兴工商业阶层参与政权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
AB两项是梭伦改革国家权力机构,不是最有利于新兴工商业考层利益,排除。
D项有利于奴隶利益,排除。
故选:C。
10.【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所以,A为正确答案。
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不是资产阶级法律,故B说法错误。
罗马法最初是习惯法,早在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初即已形成,故C说法错误。
罗马法有利于维护罗马共和制,是罗马的扩张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削弱了共和制,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11.【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解答本题,考生需要正确分析《权利法案》的重要意义。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使君权神授遭到否定,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所以,B、C、D均正确,不合题意。
《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而责任内阁制从18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时间不符,也不是《权利法案》颁布的现实意义,故A为正确答案。
故选:A。
12.【分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光荣革命中,英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夫妇来英国继承王位,所以,与“请”有关的历史事件应是光荣革命,故C正确。
英国内战中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体现的是“杀”,不是“请”,故排除A。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和沃波尔成为第一位首相均体现不出“请”,且沃波尔担任首相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早已完成,故排除B、D。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主要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反对党”“19世纪对政府艺术的最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英国两党制下,反对党有利于监督执政党规范执政,对执政党进行制衡,故D符合题意。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排除A;
反对党是通过议会来影响国家决策的,排除B;
英国的言论自由是通过宪法来保障的,排除C。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美国建立初期”。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体制,州权很大,邦联权力很小;各州之间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而且,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所以,B为正确答案。
法国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盟友,所以,A说法错误。
C、D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故选:B。
15.【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学生结合知识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
【解答】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所以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是国家宪法和联邦宪法的结合”,A项正确。
故选:A。
16.【分析】本题考查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于普鲁士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对德国资产阶级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德国的资产阶级接受了普鲁士的宪政模式,这表明,现实国情决定了德国政治形态,故C正确。
A说法与史实不符,B、D均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故选:C。
17.【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
【解答】“五口通商及协定关税”都主要是将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商品运到中国市场,所以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故选:B。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华的侵略,要求学生结合列强对华侵略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是强调列强侵略的结果,而不是动机。
B.从材料可以看出列强侵略中国,一方面给中国造成了伤害,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中国的落后,说明要理性客观的看待列强的侵略。
C.材料不是特别只对鸦片战争的评价。
D.材料不是强调中西方社会的差距,而是强调侵略对被侵略者产生的客观影响。
故选:B。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服饰对增开通商口岸的担忧。
B.材料中咸丰皇帝是对条约中公使进驻北京表示担忧。在近代国家外交中,外交使节进驻各国的首都是正常的外交现象。而亲政府对此抵制,说明受到传统天朝上国外交思想的束缚。
C.材料体现不出外交政策趋于强硬。
D.当时已经签订了《天津条约》,说明清政府是愿意和外国人进行和谈的。
故选:B。
20.【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创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另外,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也成为镇压太平军的重要力量”,结合太平天国运动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创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另外,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也成为镇压太平军的重要力量”体现的是汉族地主官僚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C选项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A选项排除;
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B选项排除;
材料与《天朝田亩制度》能否实施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C。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规定了“朝纲”和“君道”;天下定于一尊,一人垂拱于上,万民成归于下,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未摆脱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B项表述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果失败。
C项表述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
故选:D。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吉奥战争的结果和危害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近代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以后,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所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故选:C。
23.【分析】本题以八国联军交还天津切入,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解答】A.材料没有涉及采取这一措施的结果,排除A项;
B.因为列强不准中国军队驻扎,所以军队以巡警的名义进驻,行使中国对天津城市的主权。北洋军阀主要存在于民国初期,而且天津本身就属于直隶总督的控制范围。故答案为B项;
C.不是袁世凯的直接目的,排除C;
D.这一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不是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D项。
故选:B。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同盟会,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可以看出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故B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明显错误;
C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D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故选:B。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武昌起义的影响和辛亥革命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独立,可以看出武昌起义影响比较大。
B.从材料中各省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参加革命可以看出但不能说明他们的政治立场发生了转变。
C.材料能够说明武昌起义以后民主革命的浪潮不可阻挡。
D.大量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为后来革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题20分)
26.【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
(2)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及其影响。
(3)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丞相制度的废除及其认识。
【解答】(1)第一小问,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为分封制、宗法制;第二小问,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第一小问,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則 门下继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该制度为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的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3)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认识可以从君主专制强化,维护政权稳定的积极意义,容易导致合家决策失误的消极意义两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
(1)变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变化:实行三省六部制。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3)朱元璋(明太祖)
认识: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政局稳定;另一方面,相权的缺失,国家决策则易出现失误,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
27.【分析】(1)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需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来解答。
(2)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需结合1787年宪法的原则来解答。
(3)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雅典民主政治,需结合雅典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的关系来解答。
【解答】(1)“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隈也部分交叉”直接民主;主权在民;权力制约。
(2)结合所学知识,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3)结合所学知识,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
故答案为:
(1)特点:直接民主;主权在民;权力制约。
(2)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3)关系: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
28.【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局限性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影响来分析。
【解答】(1)图1反映的是南京条约,图2反映的是辛丑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标志着两半社会最终形成。
(2)材料二反映的革命是指太平天国运动,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农民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革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革命运动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同时也是先进中国人最早向西方探索资本主义的表现,对后来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故答案为:
(1)《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作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不是先进的阶级,缺乏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指导。
(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答对2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