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一个小故事: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在一次宴会上,一个西方记者问他:“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冯骥才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这是一个有关于拿来主义的故事。
二、写作背景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关于《且介亭杂文》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关于文体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朗读课文
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 bié) 进 : 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譬(pì) 如 阿剌(lā)伯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明确: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作者的观点是——拿来主义,就是“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3.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4.划分文章段落。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二部分(7—9自然段):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2.理一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 加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 挑
选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完全吸收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批判地吸收
烟 展览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姨太太 请他们各自走散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坚决抛弃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
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 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
——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鲁 迅
闭关主义 盲目排外
破 送去主义 有来无往
拿来主义 孱头 消极逃避
破 昏蛋 完全否定
废物 全盘接受
立 拿来主义
占有
立 新人 鱼翅 吸收
挑选 鸦片 批判地吸收
烟 用作反面教材
创新 姨太太 坚决抛弃
课件13张PPT。拿来主义第1课时一个小故事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在一次宴会上,一个西方记者问他:“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冯骥才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情境导入——拿来主义的故事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且介亭杂文》缘起文体介绍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文体介绍1.听读课文。
2.勾画生字生词及不理解的句子。
3.想一想,全文在讨论什么问题?作者持什么观点?朗读课文重点字音冠 冕 堂皇 吝啬 玄虚 蹩进guān miǎn sè xuán bié 残 羮 冷 炙 脑 髓 孱头 自诩 譬如 gēng zhì suǐ càn xǔ pì注意下列字音重点词语注意下列词语【礼尚往来】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进】 躲躲闪闪低走进。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譬如】比如。全文在讨论什么问题?作者持什么观点?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对待外来文化及文化遗产的态度。整体感知论题论点 “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精读理解 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理一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精读理解再 见课件20张PPT。拿来主义第2课时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复习精读理解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政策。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大门被枪炮打破。 实行不通。国民政府的
卖国政策。否定。只是送出去。亡国灭种,
祸延子孙?。“送来”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否定。 大受其害。闭关主义(排外)送去主义(媚外)拿来主义破立先破后立
破立结合送来主义(被侵略)精读理解 原因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因果论证“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7段的论证方法精读理解理解“大宅子”的比喻 大 宅 子文 化 遗 产 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精读理解 精读第8自然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者 懦弱无能,不敢面对。精读理解对待文化遗产的第一种错误态度表现心理实质“反对旧主人,怕被染污”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不分好坏,全盘否定。精读理解对待文化遗产的第二种错误态度表现心理实质“保存自己的清白”混蛋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精读理解对待文化遗产的第三种错误态度表现心理实质“羡慕宅子的旧主人”废物不分好坏,接收一切。“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文中是怎样说理的?(第9段)姨太太送药房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吃掉喻文化精华喻腐朽的封建文化喻精华糟粕
并存的文化喻文化糟粕送,毁掉走 散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精读理解 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继承。精读理解这一态度适用于对待外国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写法体味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体会比喻论证的精妙拿来主义破闭关主义(惧外)送去主义(媚外)立破孱头 消极逃避昏蛋 完全否定废物 全盘接受立拿来占有挑选鱼翅 使用鸦片 存放姨太太 毁灭论证思路1.举例论证(第1节)
2.比喻论证(第8、9节)——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类比论证(第3节)——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对比论证(第8、9节)——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总结论证方法本文写作特点:1.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以立为主。2.广用比喻,生动形象。3.嬉笑怒骂,犀利幽默。写法总结鲁迅杂文的特点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反语,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分析下列语句,体会语言特色。体会语言特色“进步”实为倒退——反语。 一“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 讽刺辛辣,
妙趣横生。
诙谐中见讥讽,
憎恶溢于言表。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拓展延伸用“拿来主义”分析以下现象: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与当代社会生活的适应问题。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拓展延伸
1.引进的日本动漫并非都是精品。
2.不少外国品牌选用中国名字,而中国制造却偏偏喜好挂上洋名。
写作练习运用“拿来主义”的精神,任选一种现象进行点评。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