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中图版八年级地理1.3《海陆变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陆变迁中图版八年级地理1.3《海陆变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16 21:1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陆变迁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海陆变迁的原因(3个)
2、认识并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
4、知道板块构造理论的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以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
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文实例来说明海陆变迁的规律
2、运用板块的轮廓形状及火山地震的地理分布论证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
学说的客观真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学习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论证、过程,学习魏格
纳的执着于创新精神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的,教材从探索开始,安排这项活动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而是激发其学习欲望,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本节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
1、海陆的运动和变化,主讲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教学难点: 山脉的形成
某地多发火山、地震的原因

4、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沧海桑田
A、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2、教师给出以下海陆变迁的现象,让学生判断是何种原因造成的?
例一:喜马拉雅地区发生了海洋生物化石? ——地壳的运动
例二:海底发生原始陆地景观 ——海平面的升降
例三:香港、澳门、日本等地区的填海造陆 ——人类活动

B、大陆漂移
1、1910年,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副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证据一: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拼和
证据二: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证据三:动物的相似性
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2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称为泛大陆;其周围是海洋,称为泛大陆
泛大陆分裂成几块,每一块都以及其缓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漂移,形成现在的海陆
分布状况
3、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结合教材24页“大陆漂移动力来源”示意图讲解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过渡:人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C、板块构造
1、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非洲板块
六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2、引导学生读教材24页“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大部分都位于海洋是哪个板块?
——太平洋板块
问题二:印度洋板块的范围?
—— 主要包括印度洋、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
问题三:说说板块的运动方式?



问题四:根据板块的运动方向,预测下列地理事物的发展趋势
①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 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不断【扩大】,会成为新的海洋
② 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会不断【升高】
——介绍两个新的地理名词: 生长边界(发生张裂运动处)
消亡边界(发生碰撞运动处)
③ 大西洋:位于生长边界,会不断【扩大】
④ 太平洋:位于消亡边界,会不断【缩小】
⑤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会不断【缩小】
(以上5个为常考点,要求学生理解并熟记)


3、引导学生读教材27页“六大板块和山系、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
问题一: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①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过渡:教师提供几个著名的山脉,观察其位置有何相同点?
——世界上著名的山系多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山脉的成因:由 板块与 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
问题二:参照地图册,思考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阿尔卑斯山: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
喜马拉雅山: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
安第斯山脉: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
问题三:某地多发火山、地震的原因?
日本:①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②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意大利:① 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② 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课后小结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