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节点体系梳理
/
知识点解读与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 升华
【易错易混】①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中间不经过液态;②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物质先从固态变为液态,然后再由液态变为气态;另一种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前者先后经历了两种物态变化过程,即熔化和汽化,而后者只经历了一种物态变化过程,即升华。
【应用拓展】注意联系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基础训练】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春天冰封的河面消融??? B.冬天玻璃上生成冰花
C.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 D.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
2.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由于樟脑片发生了( )
A.凝固 B.升华 C.液化 D.汽化
3.去年初,千年香格里拉古城惨遭火灾小明设计了一种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人火场,外壳破裂,干冰迅速_____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____________热,实现快速灭火。
4.今年年春季,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生大面积旱情,抗旱指挥部采用人工降雨缓解旱情,人工降雨时,飞机将干冰撒入高空的冷云层中,干冰很快从固态 成气态,并从周围空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于是高空中的部分水蒸气 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并降落到地面。(第一空和第三空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知识点二 凝华
【易错易混】 ①凝华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并不存在液态这一中间环节;②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然后再由液态变为固态;另一种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前者先后经历了两种物态变化过程,即液化和凝固,而后者只经历了一种物态变化过程,即凝华。
【方法渗透】判断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是否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关键是看固态和气态变化过程中有无液态出现,若有,则不是升华或凝华现象;若无,则是升华或凝华现象。还要记清升华吸热具有致冷作用,而凝华放热具有保温作用。
【应用拓展】注意联系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基础训练】
5.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来源:学_科_网]
6.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霜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7.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一组是( )
①冰雪消融②积水干涸③滴水成冰④霜满枝头.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如图所示,把少量碘放人锥形瓶中,瓶口加盖玻璃片。微微加热,瓶中充满紫色的碘蒸气,此过程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停止加热,碘蒸气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能力训练
1.超市里卖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在公共场所,能有效清新空气,预防感冒,“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熔化 D.汽化
2.张乾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将碾碎的卫生球粉末和小树枝放入封闭的烧瓶中,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烧瓶,发现卫生球的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烧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剔透的人造“雪景”,对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雪景”是卫生球升华而成的
B.“雪景”是卫生球凝华而成的
C.“雪景”的形成经历了汽化和液化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D.“雪景”的形成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3.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汽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华现象
4.为了探究霜是怎样形成的,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在一个外壁是深色的铁筒里放进冰和盐,把筒放在潮湿的地方。过一会儿,观察筒的外壁上有小冰晶。用温度计测一测筒内的温度,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低于0℃。
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 。
/
5.寒冷的冬天,房间的玻璃窗上常常会结冰,玻璃上冰花图案各异,有的像兰花,有的像马尾松,还有的像一朵朵梅花。
请回答:(1)冰花在玻璃 (填“内”或“外”)侧;
(2)下列现象的形成与冰花形成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霜 B.雾 C.露
(3)有时候玻璃窗上形成的是冰柱,而不是冰花,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拓展训练
1.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热现象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2.阅读探究
材料1:
根据《北京晚报》报道:2001年1月5日,阴天,微风,气温约﹣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然后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人无不惊叹。
材料2: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材料1中沙漠上的积雪消失的原因是 。
(2)通过材料1,你认为沙漠上积雪消失的重要因素是( )
A.温度低B.沙地干爽C.空气干燥D.空气流动快
(3)霜是由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4)根据材料2,请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
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 和 。并在短文中找出支持猜想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
(5)小明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 (能/不能)验证上述猜想,理由是 。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D 2.B 3.升华 吸 4.升华 吸收 凝华 5.C 6.A 7.D 8.升华 凝华 瓶内出现碘颗粒
能力训练
1.A 2.D 3.D 4.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剧烈放热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5.(1)内 (2)A (3)室内热空气遇到温度并很低的冷玻璃后先液化成小水珠,顺玻璃流下过程中又放热而凝固成冰柱
拓展训练
1.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凝华时放热,所以不冷,而霜前相对霜后冷;雪在熔化时还要向周围的空气吸热,而使本来较低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因而雪后寒。
2.(1)积雪直接升华成水蒸气 (2)A (3)水蒸气 凝华 (4)空气湿润;温度在0℃以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5)不能,因为没有进行空气干燥和湿润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