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松子图片、小红花。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冬天就要到了,两只小松鼠们采来松果作为过冬的粮食,现在他们要分享劳动成果,我们去帮一帮他们吧。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两只小松鼠分10颗松果,每只小松鼠可能分得几颗松果?
师:你们师怎么想的,谁愿意汇报?
生1:左面的小松鼠分2颗,右面的小松鼠分8颗。
生2:左面的小松鼠分3颗,右面的小松鼠分7颗。
生3:左面的小松鼠分5颗,右面的小松鼠分5颗。
(学生列举出所有情况,并达成共识每只小松鼠分5个松果最公平)
师:要使两只小松鼠分得同样多,怎么分呢?同桌可以利用课前准备的松子图片摆一摆,分一分。
(同桌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自主探索过程)
生1:左面的小松鼠分5颗,右面的小松鼠也分5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1:每只小松鼠1颗,再每只小松鼠分1颗,最后每只分得5颗,就同样多了。
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2:每只小松鼠2颗,再每只小松鼠分2颗,剩下2颗松果分给每只松鼠1颗,也是每只5颗,正好分完。
(学生列举出所有情况,教师给予肯定)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高兴,你们真是太聪明了,用各种方法使每只松鼠分得的松果都是5颗松果,分得的松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多。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教师小结: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再渗透份数,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
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 !
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