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 种子的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敢问敢讲,本节课通过分课前实验析案例,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品质。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得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并培养科学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把探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建构概念、理解概念,既培养了能力,又重视了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把新课程落实到实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探究式教学的以探究为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等,它提倡学生去想、去做,并允许学生得出深浅不一的结论,不搞一刀切,这就有可能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激发状态,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巨大潜能,对一个问题能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思考并生疑、释疑。留给学生思考空间,而不是使课堂成为教师精心设计的“一言堂”。 [2]
教材分析、课标解读和内容分析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科学探究”被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十个主题的首位,目的是强调教师要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其他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自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1]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2]
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2.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学会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培养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实验教学重点
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运用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3.学习抽样检测的正确取样方法。
实验教学难点:
在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的环境条件的探究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和实验现象的分析。
实验方法:科学探究法
实验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导,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我让同学们在花盆中种下了一些植物的种子,请思考一下你在栽种植物前后做了哪些工作?由此推测,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并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学生可能提出光、水、温度、空气、土壤)
2.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讨论总结,分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学生需要使用科学探究法)
(1)学生要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光、水、温度、空气、土壤)
(2)做出讨论出的结果做假设?
(3)让学生参照课本制定的计划设计探究方案:
计划制定注意事项(教师通过上课引导补充)
①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每组应当有多少粒?一粒行吗?
②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应当为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③对每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④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
教师合理指导:
设计对照实验,除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要完全相同。
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学生分组展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方案。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交流反思,补充完善。
2.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交流后教师总结的学生实验探究设计:设A、B、C、D、E、F 、G 7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放入25粒豌豆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记录数日后种子萌发的情况
装置
A
B
C
D
E
F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日光下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温度
23℃
0℃
23℃
23℃
23℃
23℃
土壤干湿状态
潮湿(含一定水分)
潮湿(含一定水分)
干燥
潮湿(含一定水分)
无土壤(有潮湿的棉花)
潮湿(含一定水分)
是否密封
否
否
否
是
否
否
种子萌发数量
利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实验器材设置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三、实验过程:请学生观察自己设计的实验,通过实验解决以下问题。几号装置中的种子萌发了?几号装置中种子没有萌发?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四、结论:分析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
(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点拨指导)
教师强调总结: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实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