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上地理 4.2气温和降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七上地理 4.2气温和降水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17 10: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课题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
教材
分析
学习目标
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
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
学法
指导
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道理,一知半解对于理解降水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补充,避开物理上的呆板、严谨,以生活常识,简化比喻来引导。
时间
预设
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自主学习(5分钟)
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新课展示(15分钟),,课堂训练与巩固(10分钟),总结归纳,盘点收获(3分钟).
课前
准备
多媒体ppt制作。
学习过程及内容
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
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讲授新课:
一.降水
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1.形成条件: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
总结答案:
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2.主要类型:
根据直观展示,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
3.降水量的测量
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
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
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
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订正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②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
5、世界之最
①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
②?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
③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
板书设计:
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世界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降水的分布规律
利用板书列出前部分知识的体系,找学生回答问题串一遍。
练习
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
A.亚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非洲
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
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
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C.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
D.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
4.“地形雨”多形成于:
A.沿海平原 B.内陆高原 C.沿海迎风坡 D.背风山坡
5.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
A.地形雨 B.台风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
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
C.沿海地区降水少 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
7.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A.33℃ B.17℃ C.20℃ D.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