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3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练习及答案
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2019秋四川岳池伏龙初中)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里“赢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王朝的建立者分别是(??B? )
A.秦始皇、隋炀帝、宋太祖 B.秦始皇、隋文帝、元世祖
C.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 D.汉武帝、隋文帝、元世祖
2、秦末农民战争开始的领导者是(?D )
A.刘邦、项羽 B.萧何、张良 C.赵高、子婴 D.陈胜、吴广
3. 用“时间轴”了解历史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根据下列时间轴,这一历史史实正确的描述时间是(?A )
A.公元前3世纪末 B.公元前3世纪初
C.公元前2世纪末 D.公元前2世纪初
4、右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
A.实行“削藩” B.推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 D.设立太学
【分析】本题以“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为依托,考查推恩令。
【解答】据“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C。
5、下列有关黄巾起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②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③最终被残酷镇压了
④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某导演在拍电视剧《张骞》时,其中有一场戏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即将出使西域,该场面中不应摆放的道具是( D )
A.铁剑 B.丝绸 C.陶器 D.葡萄
7、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每天坚持做一套医学体操,其所表现出来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服。请问这套体操是古代哪位名医创编的( C )
A. 扁鹊B. 张仲景C. 华佗D. 蔡伦
8、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当时,刻石用的文字是(?C )
A.甲骨文 B.楷书 C.小篆 D.行书
9、“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A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0、“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D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11、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 )的建议。
A.削夺王国的一些封地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实施“推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实行的推恩令。
【解答】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很大,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故选:D。
12、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B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3、近年,越来越多的海上考古发现证实,海南海口曾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汉朝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海上丝绸之路,可抵达( C )
A.日本 B.朝鲜 C.印度半岛 D.河西走廊
14、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B )
A. 发明了造纸术 B. 改进了造纸术
C. 研制成“麻佛散” D. 计算出圆周率
1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B? )
A.春秋和战国 B.秦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
16、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D )
A.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 发展农业生产 D. 巩固汉朝的统治
17、西汉初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实行( )
A.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行推恩令,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大一统的认识。识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故选:B。
18、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人口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人口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19、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C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丝绸之路开辟
20、《全球通史》中描述:“新皇帝废除此前的王国和诸侯,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推行哪一制度?( B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世袭制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材料一:沉重的赋税和繁重的徭役材料二严酷的刑罚。
(2)领袖:陈胜、吴广;原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
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58年考古学家、诗人郭沫若参观我国西汉一著名史 学家故 里时,留下这样的诗句:“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 ,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1)这首诗称赞的人物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2)鲁迅在评价这部书时,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为何对这部书评价 这么高?
?
(3)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照司马迁的经历和 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
参考答案:
(1)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史家之绝唱”指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在所有史书中地位最高。正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谓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指《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因为这部书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3)司马迁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写出了《史记》,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人活着就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即使死也要死得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