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知道金属的性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2. 理解并应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3. 了解合金的概念,知道合金改良了金属的性能;
4. 了解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是合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生体会研究金属共性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学生用归纳、演绎等方法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
【教学方式】
问题启发式、合作讨论式
【教学手段】
实验、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计】
核心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引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常见金属制品的图片提出问题:你认为金属材料这些的用途与什么有关呢? 体会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初步说出一些金属的性质 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并初步感受学习金属性质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环节二:从不同角度认识金属 课前开展“发现身边的金属制品,收获有关的金属知识”活动 借助以往研究单一物质的模式,将对金属的一些认识分类整理 学生体会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都是认识物质的途径,复习并应用研究单一物质的方法
举例展示学生整理的金属的相关知识,与学生一起认识各种金属 某些学生谈谈对金属的认识,其他学生聆听、思考、记录 学生积极参与,锻炼沟通、交流能力;学生聆听,互相补充,收获相关知识
提出问题:请你预测金是否有导电性? 实验验证 学生体会实验是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
展示资料: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相关数据 观察、记录,完善表格,扩充认识金属的视角 学生感受并体会多角度认识物质这种方法
提出问题:观察表格中有关金属的零散知识,你有什么发现吗? 对比、归纳,初步得出金属这一类物质所具有的共性 学生亲自参与归纳的过程,发现金属这类物质有共性,深刻体会由研究单一物质过渡到研究一类物质的方法
提出问题:请你预测汞是否有导电性?镁是否有导热性?并说出依据 应用金属这类物质的共性预测个别金属的某些性质 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结:研究一类物质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个别金属的特殊性 聆听、观察、记录,收获新知识,体会新的学习方法 学生收获研究一类物质的方法,并体会科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
应用:请你根据金属的性质为这些制品选取适合的金属材料 思考、回答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环节三: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合金 过渡:纯金属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需要改良纯金属的性质 聆听、思考 学生产生疑惑,有探究欲望,继续保持兴趣
举例讲解合金的形成过程 通过了解合金的形成,理解合金的概念 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能轻易理解合金的概念,并注意其为混合物,体会物质的结构与其性质的辩证关系
介绍生活中用途最广泛的铁的合金——生铁和钢 关注生铁和钢的差异,体会合金的性质得到改良,用途更为广泛 学生对钢的错误认识得到纠正,继续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介绍铜的合金—黄铜锡的合金—焊锡 发现合金比纯金属硬度大、熔点低,再次体会合金的性能得到了改良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合金使纯金属的性能得到了改良
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是合金 聆听、思考 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
环节四:总结 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聆听、思考、体会 学生有所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一、金属
银白色 Cu(紫红色)、Au(黄色)
共性 固体 Hg(液体) 特殊性
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
二、合金
1.定义:在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而制成的具有纯金属特征的混合物
2.性质:改变纯物质的性质
3.用途:在生活中用途更为广泛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1.下列金属中熔点最低的是( )
A.铁 B.银 C.锂 D.汞
2. 盛放在油罐车内的石油产品,振荡时可产生静电,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在车尾部有一条拖地的铁链,这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 )
A.导电性 B.导热性
C.延展性 D.密度大
3.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离不开金属材料。通常所说的“金属材料”,既包括纯金属,也包括各种合金。下列金属材料不属于铁合金的是( )
A.生铁 B.不锈钢 C.氧化铁 D.球墨铸铁
4.钛合金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机械性能好等,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根据钛合金的性能,下列不符合其实际用途的是( )
A.制造核潜艇设备 B.制造航天设备
C.制作保险丝 D.制造人造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符合课改理念、渗透课改精神,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学生掌握化学知识、领悟学习方法、体会学科思想为根本目标。课改要求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改的实质就是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所以,我认为,并非是设计了学生活动或者学生参与了活动就是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了。如果设计的学生活动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收获,那我们设计的学生活动就是无效的。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已有知识为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识,继而在建构的过程中体会和领悟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认识思路,内化后便可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认识发展中,也能更加深入地意识到化学知识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在这过程中,忌讳老师设计过于琐碎的问题,否则便掩盖了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体现不出他们的想法、思路,还是老师在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这就失去了设计学生活动的目的,老师只需把握大的框架即可。
学生对有关金属的知识并不陌生,有源于生活经验的,也有来自于课堂上的,只是学生并没有把生活经验与课堂所学的知识联系和结合起来,而且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是极为零散的、不系统的。因此,我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分类整理有关金属的知识,学生既能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又能应用初步建立的分类观对金属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和体会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的辩证关系。在汇报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既能补充和完善金属的相关知识,又能通过金属的用途等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某些金属某些性质的空缺,引导学生在进行猜想之后,还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学生体会实验是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培养严谨求实的精神。通过动手做实验,学生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交流能力。学生应用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对应性,从而感受和体会现象反映本质的哲学思想。学生应用物理和化学学科之间迁移知识的方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感悟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性,为高中理科知识的综合学习做思想上的铺垫。以上这些为下一环节得出金属这类物质的共性奠定基础,是下一环节的生长点。
在了解了金属的相关知识后,学生把这些知识汇总在同一表格中,发现了不同的金属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从而认识了金属这类物质的共性,亲自体会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感受归纳法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学生也发现了某些金属有特殊性,感受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绝对化,在此我渗透了一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预测某些陌生金属的物理性质,体会从一般到个别的学习方法,感受演绎法在学习中的应用。此处学生的认识思路得到发展。
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纯金属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所以要改变物质的结构,从而改变物质的性质,以便能更好地应用在生活中。学生既能再次感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的关系,又能由此得出合金的概念,纠正以前一些错误的认识,并加深对合金特点的了解。通过了解铁的合金和铜的合金,学生充分感受合金比纯金属在生活中有更广泛的用途,发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本节课的知识没有太多难度,主要是以知识为载体,学生可以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会一些方法。学生感受和体会由单个到一般是学习一类物质的方法,既为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做铺垫,又为下学期即将学习的溶液和酸、碱、盐打下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原本设计学生在本节课结束之前谈收获和体会,这样既能让学生再次回顾所获得的化学知识、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又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反思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但由于时间仓促未实施,深表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