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五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电报机
电车
说一说:我们今天常用的家用电器有哪些?
在我们的生活中,电器使用非常普遍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这些电器所使用的电能是如何被发现并被使用的呢?
新课导入
【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
我的疑问:请你将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时间、标志;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人类发明的动力机械;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人类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发明者、国家;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理解)
探究:
两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哪个时期?为什么丧失了
发展机遇?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时间、标志;
开始的原因:
(1)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2)科学研究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
开始标志: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人类发明的动力机械:
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人类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
电能、石油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找到了打开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
切割磁场会产生电流
机械能
电能
发电机
电动机
电能
机械能
原理:电磁感应
(格拉姆)
(西门子)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得以实际利用
发明家 国别 时间 重大发明成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一览图
爱迪生
美
灯泡、蓄电池、摄影机等
奥托
德
煤气内燃机
迪塞尔
德
柴油内燃机
本茨
德
汽车
1867
诺贝尔
瑞典
炸药
海厄特
美
赛璐璐(塑料)
夏尔多内
法
人造纤维
1876
1869
1884
19世纪八十年代
戴姆勒
德
汽油内燃机
1883
托马斯?爱迪生(美国) (1847---1931)
1879年,耐用碳丝灯泡
他是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一生共获得13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他的名言是:“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从爱迪生身上,你能学习到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勤于思考、勤奋好学、
善于观察,不断探索、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奥拓和他研制的煤气内燃机
戴姆勒和他研制的汽油内燃机
狄塞尔和他研制的柴油内燃机
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德国的卡尔.本茨——汽车之父(1885年 汽车)
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人类从此实现了飞天梦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
“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和他的飞机(1906)
石油开采——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图中人物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诺贝尔
炸药
设立了诺贝尔奖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理解)
特点:
影响:
(1)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3)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为工业化强国。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
(5)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
(1)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多个国家同时发生。
探究:两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哪个时期?
为什么丧失了发展机遇?
①两次科技发生时,中国社会哪个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清朝前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时,中国正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稍后处于洋务运动时期。
②为什么会丧失发展机遇?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文字狱盛行,闭关锁国,无从受益;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虽有洋务运动,但清政府已逐步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更加反动和腐朽,半殖民地化的现实,使中国无力受益。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领先国家
标 志
主要成就
进入时代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英国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纺织:珍妮纺纱机
动力:改良蒸汽机
交通:汽船、蒸汽机车
新能源:煤炭
蒸汽时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初
电力的广泛应用
美国、德国
电力:发电机、电灯
动力: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
交通:汽车、飞机
新能源:电力、石油
电气时代
对比两次工业革命:
课堂小结
随堂演练
1、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推进到 ( )
A、工业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2、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是指( )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B、发明内燃机
C、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D、改良蒸汽机
3、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方黑人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到达北方()
①坐飞机 ②搭汽船 ③ 开汽车 ④乘马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C
C
C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