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599—649年)
青年闯将
建唐立功
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
杀兄逼父
夺位登基
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晚年过失
反躬自省
第二课
平心纳谏 开明仁治魏征镜
泣血喊天 遗憾弟兄玄武门
梦 回 大 唐
——寻找历史上的唐太宗
唐太宗名片
基本信息 社会关系 人生感悟
姓名:李世民 父亲:唐高祖李渊 最得意:开创贞观之治
年龄:51(599-649) 母亲:太穆皇后窦氏 最失意:诸子争位
职业:皇帝 同母兄弟:3人 最痛心:杀兄屠弟
出生地: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 同母姐妹:1人 最不幸:贤妻早逝
长居地:长安(今西安) 配偶:妻长孙氏
妾徐氏等
谥号:文 子:14人
庙号:太宗 女:21人
年号:贞观
陵寝:昭陵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唐太宗
唐太宗在历史上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对自己评价如此之高?
平心纳谏 开明仁治魏征镜
泣血喊天 遗憾弟兄玄武门
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
渐趋衰落
恢复并走向强盛
晋阳起兵(617)
定鼎关中(618)
统一全国(624)
玄武门之变(626)
一、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1、表现:
归纳其中描述了怎样的情况?
治世的景象------社会秩序安定,国家富足,物价低廉,人们外出不带粮食,所到之处受到优厚的接待
一、“贞观之治”的出现
1.含义
⑴时间:
⑵表现(关键词):
627年—649年
客观:
主观:
隋的统一和经济繁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唐太宗个人作用
(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励精图治)
2.原因
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民族团结 中外友好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王珪曰:“……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惟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政要·务农》
二、贞观之治的内容
不拘一格、求贤若渴;虚怀纳谏,扬长避短;
完善隋朝始创的三省六部制
强调“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人才济济,政治清明
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使唐初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以民为本,慎用刑罚。以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制定《唐律》
缓和阶级矛盾,
保护了劳动力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扩大了统治基础,
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领域 措施内容 影响
①用人
②政治
③经济
④法律
⑤教育
回 纥
靺
鞨
吐 蕃
南诏
突厥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
⑥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理念
⑥民族关系
——东突厥
——西北各族
——西突厥
——吐蕃
设置羁縻府州、册封都督、刺史
接受尊号,册封首领
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和亲通婚,民族融合
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关系从双方地位角度看最特殊的是( )
A突厥 B回纥 C吐蕃 D南诏
二、贞观之治的内容
C
羁縻府州:唐朝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其部落列置州县,以其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通常由都督府节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
名词解释:羁縻府州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真实地纪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族的文成公主和藏族的松赞干布联姻的重要历史事件。《步辇图》所展示的画面,就是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布达拉宫:"布达拉"是普陀罗(普陀)的译音,意即菩萨住的宫殿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成此宫,是一座融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古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将布达拉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布达拉宫被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思考1: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文成公主带着宫娥、乐队、工匠及许多家具、绫罗、珠宝、经史、文籍、谷物种子,·取道青海入藏。她带去的谷物种子,在西藏高原上广为种植;带去的工匠帮助藏族人民制造农具、纺织机、碾米机,兴办制陶、酿酒、造纸、制墨等手工业;带去的宫娥教会藏族人民纺纱织布。帮助大臣吞米桑布札创造了藏文。后来,她又把许多汉族书籍译成了藏文
长安的妇女们一度风行吐蕃人将脸涂红的风俗,称之为“吐蕃妆”。
①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②促进了中原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
③促进了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的发展。
秦朝疆域
唐朝疆域
唐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
①唐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为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交往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唐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地区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唐政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的作用
(1)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2)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思考2:比较唐朝与秦朝地图的区别?分析原因?
历史原因:
社会原因(政、经、文):
交通:
个人原因:
几百年民族大融合的结果
发达的经济文化的吸引力
唐皇族 血统和唐太宗政策
唐朝前期疆域,空前辽阔
⑦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积极友好、开放)
①设鸿胪寺
②鼓励外商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
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2.中外交往概况
①来访人员频繁
②外来宗教传入
③玄奘取经
④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唐
登州
唐朝
新罗
日本
波斯
大食
天竺
拂菻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与唐和东南亚、西亚、欧非的交流相比,唐和日本朝鲜交流内容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 政治制度 B 生产技术 C 宗教 D 建筑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最大的特点是( )
A.民间商贸交往 B.使臣互往通好
C.以佛教为纽带 D.技术交流
C
A
日本的古都奈良和京都都仿照中国长安建造,其中都有朱雀门。通常是东西南北四方有四个吉祥物镇守,分别是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第一,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第二,建立中央集权制。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曼“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这样,把原有氏姓贵族统辖的大小诸国,置于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
唐都长安
唐长安100万人口中约2%为外籍侨民。西域人开的酒店中以胡姬侍酒,胡腾、胡旋等舞蹈盛行;从波斯传入的打球戏(马上击球游戏)在宫廷风靡一时,波斯商人还把西域的良种马带到长安,并在东西二市开设店铺,贩卖珠宝香料,鉴别玉器,甚至还在长安传播景教(基督教流派之一);在东西二市还能见到古印度的胡椒、白豆寇、密草等物种,天竺僧人在寺院翻译佛经;鸿胪寺内有日本等国使者,国子监中还有日本和朝鲜半岛的留学生。
唐朝疆域辽阔,中西交通发达,国威远远播到
A地中海沿岸 B大西洋沿岸
C南非海岸 D波罗的海沿岸
.唐朝从陆路向西出发,经过“丝绸之路”(唐朝时达到鼎盛),可以到达的国家不包括 A.印度 B.伊朗 C.阿拉伯 D.俄罗斯
陆 路 海 路
从长安出发 向东 到达朝鲜 从登州、扬州出发 韩国、日本
向西 印度、伊朗、
阿拉伯、
欧非 从广州出发 波斯湾
思考2,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其多元化
中华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大辐射作用,形成“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 千百家似围棋书”
贞观之治(627-649)
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民族团结 中外友好
虚怀纳谏
三省六部制
武力征服、册封、和亲、设置机构
兼收并蓄
领域 措施
政治方面 任用贤良, 。完善 ;
慎用刑法,颁布《唐律》.
经济方面 “存百姓”思想;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
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文化方面 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人才方面 选才:选官不拘一格; 用才:用人扬长避短;
惜才:待臣以礼,爱护下属。
民族关系方面 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
对外关系方面 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来文化采取 的方针。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三、贞观之治的影响
四、晚年的骄奢和反省
1、少于纳谏
2、滥用民力
3、撰写《帝范》
4、对自己的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亏”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明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帝范》中,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反躬自省
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开创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奠基,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撰写《帝范》,反省过失,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借鉴。
晚年纳谏减少,大兴土木。
功绩
过失
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后代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摘自 《贞观政要》)
材料一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1请回答: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2请回答: 该材料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3请回答: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四 唐太宗晚年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4请回答: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
用人原则
民生问题
法制问题
处理民族问题
对外交流
你认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方略对今天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公务员考核制度
坚持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
减轻农民负担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弘扬民族平等思想,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吸收国
外优秀经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
?如果 混乱跟争纷会演成祸 ?除非不能解脱 ?我 最爱是平和 ?但 我到底是我 ?坚守我的承诺 ?历史没有如果 ?只有看我将怎么做 ?看 这锦绣山河 ?给我已经很多 ?让我全心全意 ?把这土地建成理想国
…… ?
如果生命的主角并不是我 这一生也许匆匆走过 也不必想太多 如果我没有想过为谁而活 岁月只会消磨 梦总不会结果
如果 逆耳的忠言是为了我 ?那怕你说的是我的错 ?我也不要你沉默
铜
史
人
以___为镜,可以正衣冠;以___为镜,可以知兴替;以___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魏征
凌烟阁24功臣图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房玄龄 、杜如晦 、长孙无忌、 魏征、 尉迟敬德 、李孝恭 、高士廉 、李靖 、萧瑀 、段志玄 、刘弘基 、屈突通 、殷开山、 柴绍 、长孙顺德 、张亮 、侯君集 、张公谨、 程知节(咬金)、 虞世南、刘政会、 唐俭、李勣 、秦叔宝
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仇
用人不问出身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
房谋杜断
用人扬长避短
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明代李贽
虚怀纳谏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草拟)
(审核)
(执行)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常设考试科目:秀才(谋略)、明法(法律)、明书(书法)、明算(数学)等科,以进士(诗赋)和明经科(五经)最为重要。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最早开始分科考试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是诞生
扩充国学的规模
首创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
多次亲自面试,诗赋成为考试内容
考什么?
阶段 皇帝 主 要 贡 献
创立
隋文帝
隋炀帝
完善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怎么考?
帖经:考官任择经书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几个字或几句话,令考生默写出来。各科考试,均须帖经。
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等
类似今天填空
类似今天简答
类似今天论述
类似今天作文
墨义: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
策论:考生按策问临场撰文答题
诗赋: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
● 重点阐释
均田制、租庸调制
均田制 封建国家的重要的土地制度,北魏创立,沿
用到唐朝中叶,它是按人口分配的制度,但是分配的是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不触动地主原有的土地。
租庸调制
租为田租,即土地税,缴纳谷物;调为户调,属人头税,缴纳绢和布;庸是服役期间纳绢或布代役,不再限制年龄,也是人头税。
朝代 租 调 役 庸
隋朝 粟三石
绢1匹、绵3两或布一端(一说6丈,一说1丈6尺)、麻3斤 30天
20天 年满五十,免役收庸
唐朝 粟二石
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尺、麻2斤 20天 可纳绢或布代役(无年龄限制)
例1: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均田制”的基本原因是
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国家管理
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收入
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
例2:唐初租庸调制的纳绢代役的最大作用是:
A.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B.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D.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
C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
《贞观律》五刑:笞(竹板)刑---杖(木棍)刑---徒(劳役)刑---流(遣送)刑-----死刑
唐太宗纵遣天下死囚回家探亲,约定第二年秋天来京受死,所谓“朕不负卿,卿亦不负朕”,白居易《新乐府》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说的就是这事。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死刑复审权)
惊世骇俗的“四百刑徒来归狱”
有一次,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止盗贼的事儿,有人主张制定严酷的法律。太宗说,“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几年之后,天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唐太宗的政治游戏
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君临天下第六年,玩过一出政治游戏。他把死囚牢里关押待决的死刑犯390名统统放回家去,同他们约定一年之后,再回到监狱接受死刑。这是史无前例、惊世骇俗的举措。一年过后,这些死囚果真一个不缺、一个不迟到,统统回到了大牢里。于是,唐太宗全部赦免了他们。这出游戏,作为唐太宗的治绩,博得一片颂声。似乎证明了仁政的威力,加以恩德而使死囚们一年之内都变成了恪守信义的君子。唐太宗别出心裁玩了一把,获得施恩德而迅速改造转化囚犯的好名声。
四、晚年的反省
材料一: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唐太宗
材料二:欧阳修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材料三:明宪宗在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唐太宗的认识?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为唐朝的持续发展和“开元盛世”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摘自 《贞观政要》)
材料一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1请回答: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2请回答: 该材料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3请回答: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四 唐太宗晚年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4请回答: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