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第四单元综合测评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第四单元综合测评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5 11:3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测评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寒噤(jìn)  阴晦(huì) 戳破(chuō)  竹匾(biǎn)
B.掺杂(cān)  煞白(shà) 撩逗(liáo)  恭维(ɡōnɡ)
C.拮据(jiē)  重叠(dié) 乖巧(ɡuāi)  惘然(wǎnɡ)
D.恣睢(suī)  胯下(kuā) 栈桥(zhàn)  阔绰(chuò)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箫索 驱除 聚族而居 毫无疑义  
B.祭祀 鄙夷 狼狈不堪 郑重其事
C.糟蹋 应酬 仓皇逃串 置之不理  
D.端祥 忙碌 歇斯底里 与日俱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黄山推出“花事”地图中罗列了桃花、郁金香、梨花、山茶花等种类,并标明赏花地点和花期,让游客莫名其妙。
B.夜间能见度差,引导飞机滑行和保障车辆行驶,都要依靠灯光信号手势,只有准确无误,才能确保工作十拿九稳。
C.早在前几年西甲球队遭遇了财政困难,甚至无法支付球员的工资,球队战绩一落千丈,保级任务迫在眉睫。
D.香港《信报》网站报道,中国海军首艘国产航空母舰已经完成首次舰载机降落,这表明航母海试已为期不远。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莫泊桑,法国小说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马克·吐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C.鲁迅,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出自小说集《呐喊》。
D.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和“落英缤纷”都出自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虽然说,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也存在各种谣言,但谁也不能不否认,新媒体的出现在事实上带来了谣言的高发。
B.世界台联主席弗格森亲手将金灿灿的名人堂奖杯颁给丁俊晖,后者微笑着将奖杯举起,台下观众热烈的响起掌声。
C.进入新时代,由于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在全国的普及,中国掀起了全民“网上学习”。
D.主管部门提醒市民,如果遇到停车乱收费问题要及时取证和固定证据,可拨打举报电话咨询、投诉、举报。
6.依次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         。          。所以说,名誉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而这样的财富不能用来买卖,也不能用来炫富,只能支持我们的精神活动——让自己做更多的真事、善事、美事,这样一来,我们的名誉就像种子一样,会为你带来更多的名誉。
①金钱可以买来很多东西,却买不来名誉
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没有好名誉的人,就失去了全部或局部的人性
③金钱有价,名誉无价
④要知道,金钱属于物质内容,与生命的构成没有关系,而名誉属于精神内容,关乎一个人的人格尊严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7.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
【甲】宋江自饮御酒之后,觉道肚腹疼痛,心中疑虑,想被下药在酒里。却自急令从人打听那来使时,于路馆驿却又饮酒。宋江已知中了奸计,必是贼臣们下了药酒,乃叹曰:“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今日天子信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有李逵见在润州都统制,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只除是如此行方可。”
【乙】当夜,李逵饮酒了。次日,具舟相送。李逵道:“哥哥,几时起义兵?我那里也起军来接应。”宋江道:“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你死之后,可来此处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尽与梁山泊无异,和你阴魂相聚。我死之后,尸首定葬于此处,我已看定了也!”
(1)【甲】段中宋江饮下毒酒后,自叹一生“不幸失身于罪人”,“失身于罪人”具体指的是哪两件事?(2分)

(2)宋江、李逵出生入死,情深义厚,可是宋江死前为什么要毒死李逵呢?联系【甲】【乙】两段文字简要概括。(3分)

8.综合性学习。(9分)
向阳中学九年级(2)班开展“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方案设计】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请将下列活动方案补写完整。(4分)
竞猜歌词,走进小说天地→                    →           
          →跨越时空,驱遣文学想象
(2)【口语交际】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3分)

(3)【热点追踪】蒋磊同学搜集到一则与小说有关的新闻,他想将其压缩为一句话新闻,呈现给大家,请你帮助他完成这一心愿。(2分)
全媒体记者田宏杰报道 4月15日上午,2015~2017年度小小说金麻雀奖颁奖典礼在古城开封举行。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省小小说学会会长杨晓敏,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评论家胡平,市文联主席甘桂芬,《大观·东京文学》杂志社社长张晓林等为本届获奖作家白秋、津子围、侯发山、胥得意、马宝山、高沧海、刘立勤等人颁发了奖杯和荣誉证书。
历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全国各地小小说学会、沙龙负责人以及来自开封、广东、河北、黑龙江、北京等地的50余位作家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颁奖典礼由何弘主持,杨晓敏作了关于本届评奖的情况说明。

二、阅读与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9~13题。(14分)
①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②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③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④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⑤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第①段中“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为什么“忽地模糊了”?(3分)

10.理解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11.第④段中加点的两个“偶像”含义相同吗?为什么?(2分)

12.第⑤段再现月下瓜地的美景,有什么作用?(3分)

13.第⑤段画线句蕴含着怎样的哲理?(3分)

(二)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4~17题。(13分)
倘无千里能,可为伯乐功
张艺赢 王磊
①成事必先得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人才必不可少,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然而许多事实表明,人才往往不缺,缺的是能识人善荐人的“伯乐”。正如唐代诗人韩愈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的识别和推举,千里马再多、能耐再大,往往难有用武之地。
②然而,“伯乐”何在?人们常说英雄识英雄、英雄重英雄,似乎只有已经施展开拳脚、有所建树的人方能当“伯乐”。比如,三国时东吴的四位英杰,周瑜荐鲁肃、鲁肃荐吕蒙、吕蒙荐陆逊,可谓英雄惜英雄,四人都成为东吴的中流砥柱,堪称一段佳话。但是,《容斋随笔》中又言:“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大意说,自古将帅,大都夸耀自己是贤能之人,没有不嫉妒超过自己的人的,更别提举荐了。比如庞涓,明知孙膑才干胜过自己,却怕把他举荐给国家影响自己的地位,以至于设计陷害,最终逼得人家效力他国,危害何其大也!
③做“伯乐”最需要的是胸怀宽广,有大胸襟、大格局,有一颗为国举贤荐能的公心。毕竟,有时举荐的人才胜过自己,很可能会取代自己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损害自身利益。就像鲍叔牙,齐桓公本来想任用他为相,但鲍叔牙为了国家利益,竭力推荐才能胜过自己的管仲。最终,虽然鲍叔牙失去了相位,但管仲却辅佐齐桓公使齐国走向强盛,称霸诸侯,鲍叔牙则因为能够为公荐贤而为后世景仰。可见,抛却私心,一心为公,才是“伯乐”最需要的品质。
④其实,当“伯乐”并不难,有时但存一颗为国为民荐贤之心足矣。战国时,秦国的景监虽没有多大能力,但他却冒着惹恼秦孝公甚至被杀头的风险三次举荐商鞅,最终为秦国变法图强铺平了道路;                        。同样,秦末汉初的萧何,并非统领三军的帅才,但恰恰是他月下追韩信,为刘邦举荐了这位能征善战的“千里马”,最终协助刘邦战胜项羽等诸侯。
⑤为国为民,未必人人都有千里马之能,但人人可为伯乐之功。当年,鲁迅曾号召国人多为“泥土”之功,为培养天才出力,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今天,我们同样应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多为伯乐之功,让更多的人才喷涌而出,让能干事善成事的人用当其所。如此,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2018年3月27日《解放军报》)
1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5.第①段引用韩愈的名言,有什么作用?(3分)

16.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17.细读第④段,在横线处补写一则事实论据。50个字左右。(4分)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8~22题。(17分)
一切都好
王举芳
顺子刚奔进柱子家的院门就高声喊:“大娘,我柱子哥给您捎东西回来了。”柱子娘的脚还没迈出屋门,顺子已进了屋:“大娘,您看,这些东西都是柱子哥给您买的。”顺子把东西放在那张矮旧斑驳的桌子上。
柱子娘用粗糙皴裂的手抚摩着那些红红的苹果、金黄的桃罐头、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点心,泪眼婆娑。
“顺子,柱子咋没回来?”柱子娘用袖口擦拭去眼角的泪。
“柱子哥那边忙呢,走不开。柱子哥现在比我有出息。”
“真的?”
“嗯,真的。”
“柱子这孩子啊,打小心眼实诚,遇事不懂得变通,干啥都死脑筋,自小我没担心过他会闯祸,因为他从来都是受委屈受欺负的那一个。”柱子娘笑了,眼睛望着照进屋里的阳光,阳光被树影摇得一晃一晃的,像小时候的柱子一跳一跳向她走来。
柱子八岁的时候,柱子爹上山砍柴,从一块大石上跌下来,被巡山人发现抬回家没多久就去世了。柱子娘农忙时侍弄地,农闲的时候四处打短工,就这样供柱子读完了初中。初中毕业的柱子不愿意让娘再为他吃苦受累,执意不肯再去上学,跟着村里的人出外打工。那时的柱子身单力薄,只能干一些轻活儿,每月挣的钱,除了吃喝等费用,也剩不了多少。但柱子依然是欣喜的,他把余下来的钱用纸一层层包好,藏进贴身的衣袋里,回家的时候掏出来塞进娘的手里,娘握着那些还带着体温的钱,总是先笑,又哭,又笑。娘抱住柱子说,柱子啊,这些钱啊娘不要,你自己拿去买点好吃的,想吃啥就买啥,你正长身体呢。柱子执意不要,娘只好把钱揣进口袋里,去村里的小卖部称些肉,柱子最喜欢她做的红烧肉呢。
“柱子现在做的是什么活啊?”柱子娘问顺子。
“大娘,柱子哥人老实,俺们领导很喜欢他,让他做后勤。”
“后勤是啥?”
“就是来了客人端端水、递递茶啥的,上班前、下班后打扫打扫卫生。”
“这听上去像适合女孩子做的活儿啊,柱子现在身强力壮的,做这个瞎了一身力气呢。”
“大娘,人家城里人和咱不一样,人家不看人的力气安排活儿,人家是看这个人适合干啥,柱子哥老实本分,领导当然喜欢把这样的人留在身边了,放心踏实啊。”
“这样啊,那我就放心了,我一直念叨,柱子在外面别受欺负,听你这样说,我放心了。”柱子娘起身去院子里,拿来一些豆角给顺子:“顺子,你和柱子打小要好,你们俩在一起相互照应着点儿。”柱子娘忽然猛烈地咳嗽起来,越咳越起劲,直咳得脸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顺子看着柱子娘痛苦的样儿,有些无所适从,唯一能做的是轻轻给她捶背。
“大娘,你怎么了?你去医务室看看吧。”
柱子娘摆摆手,呼吸稍缓缓,柱子娘说:“我去看过医生了。顺子,你不要把我病的事儿告诉柱子,免得他挂心,人家领导对他好,我不能分他的心。”
“大娘,您怎么了?”
“镇医院的医生怀疑我是肺癌,让我去市里查,我没去,我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我多半是得了不好治的病。顺子,你千万不要告诉柱子,大娘求你了。我不想拖累柱子,他好好的,我怎么着都行。”柱子娘满眼祈求望着顺子。
“大娘,我听您的,我,我不会告诉柱子哥。”顺子使劲忍着眼里的泪。
“顺子,你这是还没回自己家吧?你回去吧,爹娘都想自家的孩子啊。”
“哎,大娘,那我回了,你好好保重。”顺子背起包走出院门,眼泪唰的一下就下来了。
“顺子,你回去告诉柱子,就说我一切都好,让他放心。”柱子娘在大门口对着顺子的背影说。
顺子没有回头,他不敢回头。
“我知道了,大娘,您回去吧,外面风大。”
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从架子上摔了下来,腿骨折了,十多天了,现在还躺在医院里。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就让顺子回村,给娘带好。临行前,柱子千叮咛万嘱咐,让顺子对娘说他一切都好。
走到胡同口,顺子大声说:“大娘,柱子哥一切都好,您放心吧!”顺子的脸上泪流成河。
(2018年第3期《思维与智慧》)
18.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9.文中画线段落运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0.请从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3分)
柱子娘满眼祈求望着顺子。

21.简要概括柱子娘的形象特点。(4分)

22.小说以“一切都好”为题,有何妙处?(3分)

三、写作(50分)
23.大街上的人流车流,菜市场里的熙熙攘攘,操场上的热火朝天,教室里的你问我答,阅览室里的静寂无声……各种各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随处可见。而在这众多的场景中,有没有一种场景令你特别难忘,总会想起呢?
请以“总会想起那个场景”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A(B.“掺”应读“chān”;C.“拮”应读“jié”;D.“胯”应读“kuà”。)
2.B(A.“箫”应为“萧”;C.“串”应为“窜”;D.“祥”应为“详”。)
3.A(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说不出解释的道理来。用在句中不符合语境。)
4.B(A.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莫泊桑、契诃夫和欧·亨利;C.《藤野先生》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D.“落英缤纷”出自《桃花源记》。)
5.D(A.删去“否认”前面的“不”;B.“热烈的”调到“掌声”前面;C.句末加上“的热潮”。)
6.B(③①④②的排列顺序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7.(1)一是杀死阎婆惜,二是被逼上梁山为寇。(2)示例:宋江已被奸臣下了毒药,知性命不久,怕自己死后,李逵造反,坏了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坏了他等一世清名。
8.(1)讲述故事,畅谈独特感受 评说人物,神游缤纷画廊(2)示例:提起小说,你一定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携起手来,再度走进那一片天地?(3)示例:2015~2017年度小小说金麻雀奖颁奖典礼在开封举行。
9.“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有较远的距离,“我”与故乡的人们也有了较大的隔膜。在“我”回故乡前,脑中总是闪现儿时故乡的美好影像,现在中年闰土的麻木、痛苦的形象取代了小英雄的形象,所以模糊了,心中充满了悲哀之情。
10.一是实际含义,当时“我”正在坐船行路;二是隐含意义,是“我”对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民族出路的探索,跋涉。
11.不同。前者指闰土所崇拜的神佛,后者指“我”手制的希望。
12.这是在“我”逐渐远离故乡时,脑海里显现的一幅画,但已没有了小英雄的形象。它不是回忆中故乡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明“我”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勉励世人为了希望、为了幸福、为了后辈而奋斗。
13.示例: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努力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坚贞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便会迎来新生活。
14.我们应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多为伯乐之功,让更多的人才喷涌而出,让能干事善成事的人用当其所。
15.引出文章的论题;作为道理论据,证明文章中心论点。
16.首先提出论点——做“伯乐”最需要的是胸怀宽广,有大胸襟、大格局,有一颗为国举贤荐能的公心。然后举例论证,列举鲍叔牙竭力推荐才能胜过自己的管仲,使齐国走向强盛,称霸诸侯的事例,证明论点;最后得出结论——抛却私心,一心为公,才是“伯乐”最需要的品质。
17.示例:赵国的缪贤也无治国安邦之才,但恰恰是他向赵王推荐了关键时候能“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为赵国发掘了一个栋梁之材。
18.顺子从他与柱子娘的交谈中得知柱子娘得了肺癌,同时柱子娘怕柱子挂心,让顺子说她一切都好。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同时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让顺子告诉娘他一切都好。
19.插叙。插叙柱子因父亲去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情况,体现了柱子是个懂事、有孝心的孩子。为下文写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的事做铺垫。丰富小说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小说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20.神态描写,通过描写柱子娘因不想拖累儿子,祈求顺子不要把自己得肺癌的事告诉柱子时的神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21.柱子娘是一位可以为了孩子吃苦受累,体谅孩子,疼爱孩子的患有肺癌的母亲形象。
22.标题“一切都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以“一切都好”为文章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题目也与结尾相互照应。
23.例文展示:
总会想起那个场景
不知什么时候起,在我上学的路上,总能看到有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奶奶,用落寞而渴望的眼神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她有时伸出手,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话,想引起行人的注意,像是在乞讨。但每个人行色匆匆,没有人为她驻足,她失望地放下手,眼里满蓄着落寞的神情。
这个场景长久地停留在我的记忆里,时不时地泛出脑海。那天,我正从早点铺买早点回来,又遇见了她。我仔细打量着她,发现她双唇干裂,因为努力说话泛上了白沫,牙齿已经快要掉光,两颊微陷,显得形销骨立,花白的头发未经打理,很是凌乱,她身上的衣服破旧而单薄。我看她如此可怜,估摸着应该是向我乞讨,于是掏了下口袋,并没找到零钱,便遗憾地向老人摆摆手,说我没有零钱。老人听罢显出很吃惊的样子,仿佛受了什么打击,手在空中乱比画,又开始喃喃自语。可惜我完全听不懂,可能她并不想乞讨吧,可她又想做什么呢?我带着满肚子的疑惑走开了。
秋风萧瑟,焦枯的黄叶从树梢上飘落,在空中孤独地打着圈儿。秋日的天空抹上灰白的冷色调,寒风撩起老人凌乱的头发。老奶奶依旧常常坐在那个路口,用她含混不清的口音叫着行人。行人依旧行色匆匆,我也不曾再为她停留片刻,只当没看见,甚至绕道而行,但我仍在不断揣度她的心中所求。
有一天,我又一次在上学路上见到这位老奶奶。此时,一位打扮时髦的女人走入我的视线,她向老人尖厉地喊道:“妈,你又在这儿干什么?丢人现眼!”老人面对她的呵斥,一时惊慌失措,言语更加含混不清。女人又一次喊起来:“家里给你好吃好喝的,舒服得很,还非得跑出来。”女人拽着老人说:“你快回去,我还得去上班。”老人还想说什么,可最终还是闭上了嘴,眼神里满是孤独与无助。
看过此番情景,我心里蓦然明白了老人的所求。她不需要好吃的好喝的,不需要大把的钱财,只希望儿女对她好一点,能陪陪她,能和她唠唠嗑,便再无所求,可这一点儿女却满足不了她。她想来小区找人聊聊天,可是没人懂她的心。她确实是一位乞丐,但她乞讨的不是钱财,而是温情的陪伴。这是她不为人知的心,也是每一位垂垂老矣的父母的心。
想到这儿,我走上前,微笑着向她问好。她的眼里忽然流下浑浊的泪滴,她缓慢抬起衣袖,拭干了泪,生怕别人看见了她内心的寂寞,但我分明看到她脸上漾起了不易察觉的笑容。秋风仍旧吹打着黄叶,但当我走近老人的那一刻,我知道,她的心里是一片温暖的明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