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东
晋
十
六
国
形
势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政权。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382年统一了黄河流域。一、淝水之战383年80万对8万兵力对比:交战双方:时间:前秦──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结果: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成语典故:一、淝水之战北魏政权是_______建立的,_____年北魏再次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鲜卑族 439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阶级矛盾激化鲜卑族的统治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民族矛盾激化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平城洛阳 1. 迁都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鲜卑人的穿衣习俗是男子穿裤褶(zhě)服,女子穿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话,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不擅长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的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汉化措施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文官俑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总结孝文帝汉化措施①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移风易俗②③④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起因五胡内迁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1、战争:例如 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战争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2、和平往来:例如 西汉与匈奴和亲
张骞通西域
魏晋时期民族间和平交往
丝绸之路上民族间的贸易等 战争和平往来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游牧农耕生产方式的交融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交融边境汉人《放牧图》生活习俗的交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文化艺术的交融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P95)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相互接受食物、服装、用具等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孝文帝改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