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15 09:5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练习
用微粒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红墨水滴入盛水的烧杯中一会整杯水都变红色。
2.将食盐加入盛水的烧杯中振荡,一会儿整杯水都变咸了。
(二)新课学习
一、溶液
阅读教材P26—27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蔗糖放进在水中为什么消失了?
2.食盐放进在水中为什么消失了?
3.什么叫溶液?什么叫溶质?什么叫溶剂?
4.组成溶液的成分有哪些?
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1:在20ml水中加入一块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2:在20ml水中加入少量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蔗糖,食盐溶解,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讨论与交流
(1).蔗糖放进在水中为什么消失了?
蔗糖分子在水分子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2).食盐放进在水中为什么消失了?
氯化钠在水分子作用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氯离子和钠离子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归纳:【板书】
一.溶液、溶质、溶剂: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组成:(1)宏观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2)微观组成: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或离子
3.溶液的特点:条件不变时,均一、稳定。
均一:各部分浓度一样。
稳定:条件不变时,溶质不会沉淀不会上浮
思考:
①在下列表中填入适当溶液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 蔗糖溶液 食盐溶液 澄清石灰水
宏观组成 ? ? ?

?微观构成 ? ? ?

②用化学式表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
(1)氧化钙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________
(2)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溶液________
③下列哪些属于溶液(填“是”或“不是”)
(1)牛奶 ( ) (2) 食盐水( ) (3) 泥水 ( ) (4)碘酒 ( )
(5)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形成的浑浊液 ( ) (6)豆浆 ( ) (7)蔗糖水( )
【问题与讨论】
1.用化学式表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 稀硫酸 稀盐酸 硫酸铜溶液 澄清石灰水
溶质 ? ? ? ?
溶剂 ? ? ? ?
2.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4.水能溶解所有的物质吗? 除了水还有其他的溶剂吗?

二、.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一样吗?
【演示实验】实验9—2,观察现象,将现象填入表格中。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
水 高锰酸钾 ?
汽油 碘 ?
汽油 高锰酸钾 ?
结论:
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三、.水和乙醇(酒精)都可做为溶剂,它们能够互溶吗?
【演示实验】 实验9—3,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震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酒精 ? ? ? ?

四、怎样确定溶液中谁是溶质?谁是溶剂?
阅读教材P28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质可以是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
(2)一般把____的做溶质,____的做溶剂。但__总是做溶剂。
(3)没有特别说明时,一般____做溶剂。
思考
(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
(1)98%的浓硫酸: _______ _(2)能让鱼生存的水:______ (3)碘酒_______ (4)盐酸溶液_________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不一定是混合物 B.溶液里溶质只能有一种
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但溶剂只能是液体 D.无色透明、澄清的液体都是溶液

五、溶液的用途
1、实验室中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才能反应或反应较快
2、医疗上注射用到溶液——生理盐水
3、农业上无土栽培用的植物营养液。

【巩固练习】 见课件
作业:1、《精练作业》对应练习
2、《全程突破》对应练习




















课题1 溶液的形成(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中的吸热放热现象。?
2.了解乳化现象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溶解中的吸热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难点:?
乳化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见课件)
(二)新课学习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教学P19页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下列探究实验理解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探究实验】将NaCl、NH4NO3、NaOH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 中,观察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方案】将质量相同的NaCl、NH4NO3、NaOH分别溶于相同体积的水中,测量溶解前后温度的变化。
【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操作】将质量相同的NaCl、NH4NO3、NaOH分别溶于相同体积的水中,
测量溶解前后温度的变化。
【记录现象】将实验现象填入教材P29表中。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 ? ?
溶解现象 ? ? ?
加入溶质后水的温度 ? ? ?
结论 ? ? ?
【总结论】 物质溶于水有的会吸热,有的会放热,有的吸热放热不明显。

注意:常见的一些物质溶于水吸热放热现象:
①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和烧碱(NaOH)、生石灰( CaO)、熟石灰(Ca(OH)2)
②溶于水吸热的物质:如: NH4NO3、KNO3等
③溶于水吸热放热不明显的物质:NaCl、KCl、Na2SO4、K2SO4等。

思考:如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下列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U形管液面右侧未发生改变,该物质是(   )
U形管液面右侧升高,该物质是( )
U形管液面右侧降低,该物质是( )
A、浓硫酸   B、烧碱 C、生石灰    D、蔗糖 E、硝酸铵 F、氯化钠
三、乳化现象
【演示实验9—4】①. 在二支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振荡后观察现象。将现象填入表中。
②.在上述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几滴洗涤剂,振荡后观察现象,将现象填入表中。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 ? ? ?
水和植物油和洗涤剂 ? ? ? ?








阅读教材P30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乳浊液?乳浊液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乳化?乳化有什么特点?
(3)说说乳化的应用?
归纳:
1、乳浊液:由不溶于水的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浊液的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分层。
3、乳化: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的细小液滴,而不聚焦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叫乳化。乳化的特点是使乳浊液稳定性增强,不再分层。
4、乳化应用:洗涤剂洗掉油污。
【问题与讨论】
(1).洗涤剂有什么功能? 它的去污原理是什么?
洗涤剂有乳化功能;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将油污分散成无数小液滴,然后随水流走。(这种现象称为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2)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那么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 油污易溶于汽油,形成溶液,从而除去油污.而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作用。
? 阅读教材资料卡片,了解下列内容: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 概念 特征 物质类别 举例
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 ?
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 ? ?
乳浊液 液体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 ? ?

【巩固练习】
1、教材p32 1—8
2、《精练作业》对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