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分(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1、例2,第67页课堂活动第1,2题,第68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现实意义和数学意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把物品进行平均分。
3.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8个五角星,12支铅笔,3个盒子。
学生准备:20根小棒,每组1袋豆子、4个盘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第65页主题图
学生观察这幅图中的小朋友课间活动时在干什么? 尽可能从图中发现以下信息:
(1)操场上一共有30人。
(2)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人?
(3)6人1组,可以分几组?
教师:这些小朋友在参加课外活动时,为了方便开展活动,采用了分组的方式进行。你们在课间活动时,也有过这样分组进行的经验吗?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需要分一分来解决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分一分。
板书课题:分一分。
[点评:本环节从主题图中学生非常熟悉的课间活动的场景入手,通过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唤起学生平均分的相关生活经验。]
二、活动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1)出示例1,提出分的要求。
出示6个★。
教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教师:要把6个★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
(2)学生独立分一分。
教师:请你数出6根小棒代替★,动手分一分,看谁的方法多。
(3)总结平均分的概念。
抽学生上台,在展示台上展示把6个★分成两堆的不同分法。
★ ★★★★★
★★ ★★★★
★★★ ★★★
教师:这3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比较特殊? 为什么?
学生:第3种,因为分得的每一堆的个数一样多。
教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
把第3种分法贴在黑板上,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__________么是平均分?
(4)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分一分,并呈现学生的不同分法。
提问: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为什么?
[点评: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感受不同的分法,再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其中每份同样多的分法,形成平均分的概念。通过操作建立丰富的表象支撑,让学生充分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
2.教学例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刚才通过分五星和小棒,我们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里有12支铅笔(出示12支铅笔),要平均分成3份(出示3个盒子),可以怎么分?
(1)独立操作。
学生用12根小棒代替12支铅笔,动手分一分,预设学生可能的分法:
①每次每份分1支,4次分完。
②每次每份分2支,2次分完。
③1次每份分3支,1次每份分1支,2次分完。
④每次每份分4支,1次分完。
⑤先把12支铅笔分成3份,再把多的移给少的,逐渐变成每份4支。
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分的过程,关注不同的分法,各种典型分法分别请一位同学上台全班交流。
[点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提供表象支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不同的典型分法,并以此为教学资源展开后续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全班交流。
①教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分法,下面请这几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分法。请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些不同的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先请分法比较复杂的学生介绍,再请分法比较简单的学生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方法优化的过程。
②每一位学生分完后,学生作出判断:平均分成3份了吗? 为什么?
③几种分法汇报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位同学分的过程不一样,有每次每份分1支的,有每次每份分2支的,有每次每份分3支的等,这些分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每次每份分的都同样多。
教师追问:为什么每次每份分的必须要同样多。
学生结合分的实例理解,只有每次每份分的都同样多,才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到的支数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④刚才的分法中,谁的方法最简单。请他来介绍一下他的思考过程。
学生:我是想要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那么3个几支是12支呢? 因为三四十二,所以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4支。
教师:看来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能借助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进行思考。他的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谁再来说说这种分法的思考过程。
教师:刚才在分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是把12支铅笔先分成3份,再把多的移给少的进行调整,直到每份一样多。其实,我们借助乘法的知识来思考,就可以直接想出每份是多少,而不会盲目地动手了。
[点评:本环节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分法为研究素材,让学生在对各种分法的分析比较中发现:只有每次每份分的都同样多,才能保证最后每份分到的支数同样多。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学生抓住了平均分的本质,使平均分的方法具体化。而借助乘法的知识来思考每份应该分到多少个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推向更深入层次。]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我们已经学会了平均分的方法,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1.练习十五第1题
教师:数出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教师:要把15个松果分给3只松鼠,应该怎么分才公平?
学生:平均分。
教师:不操作,请你猜一猜每只松鼠平均分得几颗松果。
学生介绍思考过程。可能有的孩子能借助乘法思考,有的孩子凭数感来猜测,都予以肯定。
教师:请你在书上圈一圈,验证你的猜想。
2.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学生介绍思考过程。
3.课堂活动第2题游戏
(1)教师结合操作示范,介绍游戏规则。
教师:接下来我们利用平均分的知识进行比赛。教师抓出一小把豆子,介绍:如果这些豆子能平均分成2份,就得2分。能平均分成3份,再得3分。分数可以累加,最后谁得分多,就获胜。
我们一起来分一分,看这次老师可以得到多少分。
先把这些豆子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看能不能正好分完。怎样分能保证最后分得的结果是平均分呢? (每次都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豆子。)
要想把这些豆子比较方便又比较快地平均分成两份,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发表意见,可以先每次每个盘子都多放一点,这样剩下的就少一点,分的次数就少一点。
请一位同学上台平均分豆子,其余同学观察。判断能否平均分成2份,如果能平均分成2份,就记2分。
教师继续介绍游戏规则:还是这些豆子(重新合起来倒入手中),
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就再得3分。(出示3个盘子。)如果能平均分成4份,就再得4分。把3次成绩相加就是最后的得分。
(2)分组进行游戏。
要求,每位同学轮流抓一次豆子,再平均分成2份、3份、4份。
组长记录每位同学的得分,并评出第1名。
[点评:本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针对较小数据的平均分,引导学生借助乘法的知识,快速得出平均分的结果,再通过圈一圈进行验证,目的是强化平均分与乘法的联系,为以后利用乘法知识推动除法的学习作准备。第2个层次针对稍大数据的平均分,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操作中熟练掌握平均分的技巧,积累平均分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和平均分的方法,以及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 顾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