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定风波》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4 19:1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苏轼
课前演讲 了解作者
题目:我所了解的苏轼
要求:结合《学法》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1分钟左右。
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却是他文学上的大丰收。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常游于江湖山水之间,先后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经典之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
写作背景
第一步
读“文”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料峭 qiào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诵读要求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诵读感知
自读提纲



1、研读小序,挖掘有效信息。

2、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时间:
地点:
人物:
遇雨 已而遂晴
事件:
感觉:
1082年3月7日
沙湖道中
同行 、余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前小序
写作缘由
第二步
析“意”
~~~~
~~~~
~~~~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内容?找出上片主旨句。
写作者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从容处之神态自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闲散江湖
“马”
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指什么?“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
自然界的烟雨
人生的烟雨——挫折和磨难
“任”
镇定、从容、洒脱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

词的下片写了什么内容?主旨句是哪句?
写作者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想一想,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春风
斜照
料峭
温暖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是词眼,作者想表达什么?
逆境、挫折、穷、失、 顺境、达、得


“风雨”
“晴”
探究东坡
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决心要“归去”,思考:苏轼要归向何处?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
第三步
赏“情”
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着芒鞋,手持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
这个人,便是苏轼。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课外积累】 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归纳总结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失意中豁达自解的旷达情怀。
第四步
探“法”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第五步
拓“学”
认识东坡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用“四字词语”概括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一个
拄着拐杖、穿着草鞋、
吟啸徐行、顶风冒雨、
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

的词人形象。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考查方式
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想想象。
(4)注意细节描写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虽已暮年但心系前线却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形象
特征
情感
思考:如何组织答案?
答题步骤
(1)点特点:说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2)析诗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抓住人物描写句结合生平遭遇及时代背景
分析意象、关键语句、典故
(3)明作用:指出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对表现
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案组织
专项练习:
学法P111页第12题诗词人物形象鉴赏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学法》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