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复习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复习课件(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4 17:1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
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代表人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口号)
《文学改良刍议》
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政治主张及只要活动
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
“变法维新,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孙中山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政治派别 代表人物 政治主张 主要活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会集,举行示威游行。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山东”、“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
为了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斗争的主力。
主力
学生
工人
中心
北京
上海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
右图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左图其他国家代表签字)
罢免曹、陆、章等卖国贼的职务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的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等一批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
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武昌
上海
北京
济南
东京
长沙
广州
巴黎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上海(第一个) 陈独秀 1920.8
北京 李大钊 1920.10
武汉 董必武、陈潭秋 1920秋
长沙 毛泽东、何淑衡 1920秋
广州 陈公博、谭平山 1920秋
济南 王尽美、邓恩铭 1921春
巴黎 周恩来 1921.3
东京 周佛海 1921.3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在上海秘密召开。
中共一大会址
1、时间、地点:
中共“一大”会址
上海望志路106号
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会址转变
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
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二大的召开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大会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党的最高纲领(最终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和革命的基本任务:“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党的最低纲领
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香港海员罢工
安源路矿罢工
开滦煤矿罢工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时间:1923年2月
事件:京汉铁路大罢工
机构:京汉铁路总工会
口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意义: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军阀吴佩孚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