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种子的萌发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2.1种子的萌发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14 13:5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种子的萌发
案例名称
种子的萌发
科目
生物
教学对象
初一
提供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目标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敢问敢讲,本节课通过分课前实验析案例,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品质。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由学生观察,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或电子白板出具的实验过程视频、图片来描述,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出示种子萌发的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准备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资料。
导入
复习提问:
看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被子植物的一生从种子的萌发开始。
观看视频,学会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看视频,创设情境。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
实验探究
合作学习
1、
提出问题
2、
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
5、得出结论
6、表达与交流
1、创设情境:
①干旱的秋天,农民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雨,则不用浇水也可以播种;而在过于潮湿的地里播种,则种子不会萌发,反而会造成种子霉烂。
②许多农作物一定要在春天播种,而在天寒地冻时不适宜播种。
③种植农作物,播种前往往要先松土,使土壤内有充足的空气。
3、让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将假设的条件写于黑板上(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4、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如:水。
有水 无水
过渡:又如何证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呢?
5、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①.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数量多少比较合适?
②.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③.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
6、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水、空气、温度三个变量。
7、教师做变量和对照实验设计指导出示示范实验计划,组织学生评价各组计划,并讨论,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8、提出问题:光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吗?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待学生设计完方案后,展示图片说明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
9、过渡:假如环境条件都具备了,种子就可以萌发吗?教师展示在适宜的温度下,胚完整且是活的、无胚的、烘烤过的种子的萌发状况。
注:1为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为无胚的的种子
3为烘烤过的种子
10、结合以上实验结果和生活经验如被虫子蛀过的种子、磨成面粉的种子、煮熟的种子、失去胚乳的玉米不能萌发,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1、知识拓展:据说,从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干豌豆装满一个铁炉子,干豌豆吸水膨胀时,竟顶起了80千克的炉盖。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曾经利用种子膨胀时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原来,人的颅骨是有许多块参差不齐的骨组成的。相邻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颅骨十分坚固,要想把一块块骨片完整的分离出来,那是十分困难的。17世纪的解剖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往颅骨里面装满干燥的种子,让种子吸水膨胀,结果一块块骨片都渐渐的彼此分离开来,丝毫没有损坏骨片和接合缝。种子膨胀的力量能够顶起土壤中坚硬的土块,甚至可以顶起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它不止一倍的土块,这对幼苗的及时出土,是十分有利的。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
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结合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胚是完整的、有活力的,还需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阅读资料,
抒发感悟(如: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等)
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途径,这样积极性更高。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交流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为了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很活跃,老师应当正确地引导。
学生实验过程会有很多问题,会发现自己设计缺陷。但老师的指导应当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
通过实验结果和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通过生动形象的小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思想上受到教育,使本节课得到升华。
课堂小结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种子萌发的过程
达标检测
1、农民浸泡水稻种子发芽,这主要是为了满足种子萌发时所需的( )
A、光照条件 B、温度条件 C、水分条件 D、空气条件
2、春天,作物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 )
A、一定的水分 B、充足的空气 C、适宜的温度 D、适度的光照
3.播种在水涝地的种子很难萌发,是因为缺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
A.水分 B.空气 C.养料 D.温度
4.早春播种以后,用“地膜覆盖”的方法可以促进早出苗的原因是 ( )
A.防止害虫破坏 B.防止鸟类取食种子
C.保温、保湿、有利于萌发 D.种子萌
5.煮熟的玉米种子种下去,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不能萌发,原因是 ( )
A. 种子不完整 B. 处在休眠期 C. 胚已死亡 D. 无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6.某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小麦发芽实验,共用了250粒种子,其中没有发芽的种子共有10粒,该实验小组种子的发芽率是( )
A.9% B.95% C.96% D.98%
7.某同学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取3粒相同的具有较强活力的干燥的菜豆种子进行如下处理:①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②号种子刚刚接触水面,③号种子浸没在水中。把烧杯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和②两粒种子可以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
B.①和③两粒种子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C.过一段时间,只有②号种子萌发了
D.这个实验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