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12-14 20: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者
学科
美术
授课日期
班级

课题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时
1课
地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2.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3.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
课前准备
课件、画纸
研究课题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实验内容
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验意图
3
14
20
3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可是我怎么发现没对齐呢?(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课堂照片)老师怎么发现后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远,前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近呢?这是为什么?
二、探索新知:
老师发现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请大家观察并思考(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谁能发现这里边的奥秘?大家可以分组讨论,得到结果后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每组选一个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告诉大家你们的发现。
总结:这种现象叫做透视现象(板书课题,让学生伸出手和我一起写课题)出示幻灯片让孩子跟着幻灯片的内容读。
现在我们就能解释照片中我们座位排列的现象了吧!
看看画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物象的透视现象的。(出示画家代表作)
我们如果要用透视现象画出生活中的现象,应该怎么入手?(出示幻灯片)
老师也用了一种方法来表现,大家看一下和你们的方法一样吗?(出示带有透视线的幻灯片,并黑板示范)
老师先找出消失点,然后找到视平线,再找出各个透视线,最后画出每个门的轮廓线。画好以后擦掉前边的辅助线,这样一幅具有透视关系的画就画好了。
三、布置作业(出示作业幻灯片,并播放音乐)
四、评价作业:
作业评价标准:
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线条是否流畅;
画面是否完整;
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做好了准备就用你们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大家互相看一看,我们的座位对齐了吗?(对齐了)
第一组告诉大家这几幅图里边路面有什么变化。——近宽远窄,近实远虚。
第二组告诉大家天空(屋顶)的变化。——近大远小。
第三组告诉大家路两边物象的变化。——近疏远密,近高远低。有变化的线叫做透视线,它们的延长线都交与一点,这个点叫消失点,消失点所在的位置就是我们的视平线。
了解了生活中的这个现象,我们再欣赏几幅名画。
大家分组讨论怎么表现这个场景。(讨论后学生代表上黑板表现)
学生绘画
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
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通过实践,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
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反 思
运用课件展示图片,揭示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了解到在生活中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有远近时,会出现不同的大小变化。直观学习更利于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