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15 10:1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小红在配制50 g 5%氯化钠溶液时,进行了以下操作,其中会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大于5%的是(  )



A.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 在称量前,指针稍向左偏移便进行称量
C. 装瓶时部分溶液洒出
D. 溶解时烧杯中已有少量水未倒干净



2.如图所示,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  )

A. 甲:水,①:食盐;乙:水,②:蔗糖
B. 甲:水,①硝酸铵;乙:稀盐酸,②:铁
C. 甲:水,①氢氧化钠;乙:稀硫酸,②:锌
D. 甲:水,①生石灰;乙:稀盐酸,②:氢氧化钠
3.下列暴露在空气中质量明显增加,溶于水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分别是(  )
①氧化钙 ②硝酸铵 ③浓盐酸 ④氯化钠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④②



4.KNO3与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常温下,NH4Cl易溶于水
B.t2℃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3℃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
D. 两种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均有晶体析出
5.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一定含有水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溶液一定是液态的
D. 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



6.溶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用途。下列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 水银
B. 碘酒
C. 石灰浆
D. 甘油



7.如图为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8.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 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D. 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9.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10.如图所示,甲图表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乙图表示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甲图可知,氯化钠在40 ℃时的溶解度为36.6 g
B. 由乙可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比较甲乙可知,可采用蒸发结晶来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晶体
D. 比较甲乙可知,相同温度下影响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
11.将60 ℃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60 ℃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B. 20 ℃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D. 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



12.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醋
B. 蔗糖
C. 面粉
D. 食盐



13.实验室用硝酸钾固体配制10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50 mL量筒量水
B. 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称取
C. 将固体直接投人量筒中溶解
D. 将配好的溶液装人贴有标签(如图)的试剂瓶中,塞好瓶塞
14.下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20 ℃时,100 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 g
B. 20 ℃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 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 50 ℃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 ℃ 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15.下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在冬天气温为5 ℃时配制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在夏天气温为38 ℃时(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 溶液变浑浊
B. 溶液变为不饱和
C. 溶液质量变小
D. 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二氧化碳与金属钠反应生成金刚石和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为3CO2+4NaC+2Na2CO3。
(1)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够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某课外小组需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做实验,怎样使已结块的硝酸钾固体尽快溶于水中?请提出你的操作建议。
建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为验证汽水(用塑料瓶盛装)里溶有二氧化碳气体,它需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为使气体能迅速逸出,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失误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装瓶时,有溶液洒出
B.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
C.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
D.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
18.下列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填字母)。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化学兴趣小组取26 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 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 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1.20 g含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锌样品,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为80.5 g,同时生成氢气0.4 g。试计算:
(1)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2)完全反应后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保留到0.01%)。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项,用量筒来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会导致量取的水的体积小于要量取的体积,所以浓度要变大,正确;B项,指针左偏说明左盘重,这使得称得的物体质量偏小,这会导致所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小,错误;C项,溶液具有均一性,洒出的是配制好的溶液,对溶液的浓度没有影响,错误;D项,烧杯中有少量水没倒干净导致水的质量增加了,所以会导致溶液的浓度变小,错误。
2.【答案】C
【解析】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说明瓶内的压强变大,所以可能是温度升高或者产生气体,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说明是温度又降低,因此甲和①接触要放热,因此排除了A、B;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说明生成了气体,因此选C。
3.【答案】B
【解析】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质量增加;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4.【答案】B
【解析】A项,在室温(20 ℃)时某种物质溶解度在10 g以上,一般可以称其为易溶物质,NH4Cl在0 ℃下溶解度为29 g,在常温下,易溶于水;B项,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题目中没有说明溶液的状态是否是饱和。在饱和状态下,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项,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大小,t3℃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D项,KNO3与NH4Cl的溶解度曲线都是随着温度上升,即溶解度增大。两种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均有晶体析出。
5.【答案】B
【解析】水是常用的溶剂,但并不是所有溶液的溶剂都是水,故A是错误的;根据溶液的定义可知,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故B是正确的;溶液有固态溶液、气态溶液、液态溶液,故C是错误的;盐酸中的溶质就是氯化氢气体,故D是错误的。
6.【答案】B
【解析】A项,蒸馏水是纯净物,错误;B项,碘酒是碘溶解于酒精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C项,石灰浆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错误;D项,甘油是纯净物,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A项,对化学实验中的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以免污染试剂,错误;B项,天平调平后在左、右托盘中各垫一张相同的纸,并不是为了保证称取的食盐质量更准确,而是为了防止污染天平,错误;C项,用50 mL量筒替代天平量取所需的水,更加简便,正确;D项,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加速食盐的溶解速率,而不是增加食盐的溶解能力,错误。故选C。
8.【答案】D
【解析】A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错误;B项,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错误;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错误;D项,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正确。故选D。
9.【答案】C
【解析】A项,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溶解度相等,正确;B项,由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C项,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析出晶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b溶解度变大,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降温后a的溶解度大于降温前b的溶解度,故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b,故错误;D项,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
10.【答案】C
【解析】A项,由甲图可知,氯化钠在40 ℃时的溶解度为36.6 g,正确;B项,由乙可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项,比较甲乙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因此可采用降温结晶来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晶体,错误;D项,比较甲乙可知,相同温度下影响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正确。
11.【答案】A
【解析】A项,60 ℃时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 ℃,结果有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接近饱和,也可能不饱和,错误;B项,由于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故20 ℃时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正确;C项,60 ℃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正确;D项,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的变化特点,要得到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故选A。
12.【答案】C
【解析】A项,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B项,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C项,面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正确;D项,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故选C。
13.【答案】D
【解析】不能用50 mL量筒量水,因为过程中需要的水大约是97 g;不能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称取,因为要按照的原则是左物右码;不将固体直接投入量筒中溶解,因为量筒不能用来当做反应容器;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贴有标签(如图)的试剂瓶中,塞好瓶塞。故选D。
14.【答案】D
【解析】A项,观察溶解度曲线,2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 g,含义为20 ℃时,125 g甲溶液里最多能容纳甲物质25 g,所以100 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 g,正确;B项,20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20 ℃时等质量的两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正确;C项,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位于乙溶解度曲线的上方,所以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正确;D项,由于没有指明50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相同,降低温度至20 ℃时,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多少,错误。故选D。
15.【答案】B
【解析】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冬天气温为5 ℃时配制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到夏天气温为38 ℃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由于溶液中有未溶解的固体因此就会出现浑浊;由于有晶体析出,因此溶液中的溶质减少,从而溶液的质量减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答案为B。
16.【答案】(1)用玻璃棒搅拌 加热溶解 (2)振荡 将汽水瓶放热水中
【解析】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17.【答案】B
【解析】A项,溶液具有均一性,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溶液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B项,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正确;C项,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会影响溶解的速率,而不会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错误;D项,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18.【答案】A D BCE D E
【解析】氧气和液氧属于同种物质,属于单质。冰和水是一种物质,属于化合物。氧气和臭氧、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过氧化氢和水都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水和冰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属于氧化物。过氧化氢和水形成溶液。
19.【答案】(1)11 g (2)26.7%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05=11 g,反应后的溶质是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105 g减去石灰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X,生成的CaCl2质量为Y,

列比例式:100∶X=44∶11 g,解得:X=25 g
111∶Y=44∶11 g,解得:Y=27.7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答案】(1)4.4 (2)11.7% (3)16.3%
【解析】(1)纯碱样品中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图示可知:当加入73 g稀盐酸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达到了最大值,即此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
(2)解:设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106∶44=x∶4.4g
x=10.6 g
117∶44=y∶4.4 g
y=11.7 g
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1.【答案】(1)65% (2)40% (3)28.87%
【解析】样品中的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锌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求出锌的质量;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利用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溶质硫酸锌的质量;
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y;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z;

(1)x=13 g,W=×100%=65%
(2)y=32.2 g,W′=×100%=40%
(3)z=19.6 g,W′=×100%≈2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