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衣食住行的变迁
1、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但仍然低水平。
2、原因有哪些?
①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民生经济发展缓慢
②计划经济下,导致商品供应短缺,严重匮乏。
3、计划经济特色:商品限购,凭票购买
衣(饰)
改革开放前
单调,样式千篇一律,“蓝灰色的海洋”。
工农蓝、解放绿,体现的全民平等
改革开放后
丰富多彩,时尚
服饰已脱离裹身蔽体的阶段,更是展示个性、风度的方式
食(吃)
食物匮乏,人们营养严重不良。
温饱问题突出(特别是1959-1961)
改革开放后,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从吃饱转变为吃好
绿色食品、有机蔬菜瓜果粮食,粗粮野菜
住(房)
居住条件落后,单位宿舍,筒子楼,农村茅草屋、小瓦房 ,一家人多房小床少,一个字“挤”
大大改善,小洋楼,别墅,城市商品房,单独卧室
商品房价高,蜗居,成“房奴”
行
羊肠小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黄泥塘,寸步难行。
90年代336省道只有单车道。柏油马路,天气热时,就会融化。
个人代步-自行车、小摩托
21世纪初15年来,交通大发展,民航、高铁、高速公路、农村”村村通”。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出行便捷
小汽车、电动摩托
城市交通问题有哪些?
1、拥堵——变成堵城
2、污染——汽车尾气
如何解决?
加大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高铁、地铁)
提倡绿色出行;
发展环保交通工具(混合动力、锂电池)
三转一响
现代数字通讯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电信发展迅速;
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紧随发达国家,积极建设数字通讯网络(互联网)
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积极的社会意义:信息传递变动迅捷;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互联网
互联网(英语:Internet)属于传媒领域。又称国际网络,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而Internet则特指因特网。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万维网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且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
数字通讯
的进化
5G网络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8秒1GB,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举例来说,一部1G的电影可在8秒之内下载完成。
万物互联
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
改革开放前:
①社会身份固定,干部、工人知识分子、农民。
②户籍固定,一般不能迁移。
③工作包分配。
④身份、工作和户籍三者统一。
改革开放后:
①社会身份淡化,可以迁移,自主择业。
②可以创业,80年代的万元户、90年代的百万千万富翁、21世纪初的亿万富豪。
社会保障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残疾救助
2、失业保障
3、城乡养老保险(未富先老、利益分配)
4、城乡医疗保险(最受关注、最复杂)
空巢老人
社会化养老需大力复杂
居家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