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蒹葭》(共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蒹葭》(共6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6 08:10: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66张PPT)

《关睢》
关关睢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jiū
qiú
一、《诗 经》概 说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
收录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的作品305篇。



《诗经》本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的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只是后来舞姿与乐谱逐渐失传,仅留下歌词而成为诗。
诗经“六义”
“《诗》文宏奥,包韫六义。”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六义”
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 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 “大雅” 和 “小雅”,共105篇.
颂: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 “周颂” “鲁颂” 和“商颂”,共40篇.
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蒹 葭
《诗经?秦风》
解 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之《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 ,皆生于水边。
蒹 葭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 葭 萋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大胆说出你的读后的感受

《蒹葭》的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
后六句写人。
四言句式;
“二二”拍
押韵;
运用叠词;
重章叠韵
蒹 葭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 葭 萋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看谁背得快
一 .苍苍 为霜 一方 长 央

二 .萋萋 未晞 之湄 跻 坻

三 .采采 未已 之涘 右 沚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1)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3)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4)从:追寻
(5)阻:艰险
(6)溯 游:顺流而下
(7)宛:好像、仿佛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1)萋萋:茂盛的样子
(2)晞:干
(3)湄méi: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4)跻(jī):高
(5)坻(chí):水中高地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众多
未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章的内容吗?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沙滩。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依旧流连。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沙洲。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诗。
说说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
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
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在多情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写景:
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
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
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呢?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

蒹葭 秋风 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对《蒹葭》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因为有追求就一定有阻碍,有阻碍就会有失败,有失败就有痛苦。追求是痛苦的根源。而因为有痛苦就不去追求,这也是绝不可能的,因为追求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本能,在这个意义上,“蒹葭”远远超出爱情悲剧的范围。

蒹 葭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 葭 萋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蒹葭》诗意主旨的多义性
本诗之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没有确定的解释),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2、求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
清代学者姚际恒:“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认为“伊人”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诗经原始》:“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3、求爱说
近代学者余冠英“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4、诗意不定说
宋代朱熹作《诗序辨说》指斥《毛诗序》穿凿附会,认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
———闻一多
5、人生哲理说
《蒹葭》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味,
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的回响,都可以从诗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
意象的稀疏、朦胧增加了读者想象、“可写”的空间
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蒹葭》结构层次分析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每章前四句。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第二层,每章后四句。描述追寻伊人而不可得的境况:道阻且长;幻象迷离。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每章1 、2句:以景托情。
时间:深秋清晨,凄冷
景色: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
心情:凄凉、落寞
“苍苍”、“萋萋”、“采采” :渲染气 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为霜”、“未稀”、“未已”:时间的推移
每章3 、4句:追寻伊人,点明主题。
“伊人” ,深爱而思慕的对象。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因思念太深而生的幻境,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
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意蕴开阔。
每章后4句:追寻境况
道路:艰难曲折
追求者 :执着,坚定
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幻象迷离
“宛”字表现出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情感,隐约飘渺的身影,把作者“欲即不能、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讨论1:这首诗中的三段从内容上来看就是有一定变化的,变化在哪里?
这些变化具体说明了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蒹葭》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赋”、“兴” 手法的运用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感物起兴,类似于联想。
每章首两句都是借景起兴,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先写河畔芦苇很繁盛,夜来清露结成霜的景物,以便更自然地引出本诗的主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即诗人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赋”:直陈其事,反复铺陈叙述。?每章后4句为赋。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以“秋景——秋晨雾霭、烟水迷离”起兴而后以赋法叙写,既渲染了环境气氛,又烘托了人物行动心态。“蒹葭”、“水”、“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河岸边芦苇上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的感情。三章的起兴不尽相同,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化,不仅勾画出三幅不同的图景,而且烘托出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思念“伊人”的心绪。在铺叙中,诗人执著追求、企慕思见的情状,跃然纸上。
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二)重章叠句深化诗歌感情
白露 之“为霜”、“未稀”、“未已”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着。
道路 的“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从不同的角度,步步加深道路的坎坷曲折,暗示追求者的矢志不渝。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表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及追寻者的无奈和惆怅。
3章12句, 变动十几个字, 芦苇茂盛的状态, 追寻道路的曲折漫长, 伊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 追求者的执著、坚定。
【讨论】分析重章叠句的作用。
大家应该已经发现了,诗的后两段意思与第一段基本是重复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感受诗的音乐美
音乐美: 节奏、音调、声情
韵脚
第一章:苍、霜、方、长、央;第二章:萋、晞、跻、坻; 第三章:已、涘、、沚。
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重章叠唱
反复咏唱,一唱三叹 , 余音袅袅
方玉润《诗经原始》“三章只一章,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该诗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四)意境朦胧、优美,含蕴无尽
1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意象: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景、物、人
意境: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指客观生活或氛围。意和境有机的融合从而造成一种艺术境界,称为“意境”。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意境”就是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境界。

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是情与物的产物,但又有区别,从形式上,意象与词句有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一般来说,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
景语即情语
(1)物境描写
物象、客观环境、人、感情
物象:蒹葭 白露、水
蒹葭作为一种植物本身所蕴含的意味(水生/郊外/色调)。
白露作为一种气候现象本身所蕴含的意味(时令、色泽、温度)。
水:有“阻隔”和“无尽”的含义。综观全诗,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水,这水清冷而悠远,是秋水。诗人为了寻找所思念的“伊人”,清晨冒着寒霜,在岸边久久徘徊。悠长、曲折的秋水,阻隔了他追求的道路,他只能遥望遥想,绵绵的思念和惆怅,正象那湛湛秋水,没有尽头。将水的意象作为情感的形容,耐人寻味
(2)时间和空间向度
时间推移: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凝望追寻时间之长
地点转移:在水一方--之湄--之涘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伊人缥缈难寻
(3)过程艰难:道阻且长--且跻--且右
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
(4)诗人的形象:
为自己心爱的人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痴情青年男子的形象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诗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2、朦胧美
中国第一首朦胧诗。全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留有较多的空白和模糊之处,为读者实现各自的阅读期待提供了极为开放的召唤结构:
①“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朦胧不清、飘忽不定;
②“秋水”的意象也是朦胧凄迷,具有多重寓意;
③抒情主人公的意象模糊不定;
④“伊人”所在空间位置游移缥缈,难以捉摸
【讨论】《蒹葭》这首诗中,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伊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拓展阅读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
戴望舒《雨巷 》
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先民的歌唱——<诗经>》 胡先媛著
《诗经的文化精神》 李 山著
《诗经释论》 王延海著
《诗经论略》 许志刚著
手如柔荑(ti),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 ),齿如瓠犀( hù qī ),螓(qín )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风·硕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