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训练(鲁教版):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测评(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训练(鲁教版):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测评(附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12-31 21: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测评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 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关于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和进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A.地球有大气层,就存在生物
B.日地距离对地球表面温度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影响
C.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对地球大气圈的形成没有作用
D.比较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为生命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
2.在太阳系中,若地球位于土星的位置,则会变成
A.温度很高的火球 B.温度很低的冰球
C.依旧生机盎然 D.失去大气层
2007年3月28日,太阳表面出现一次巨大的黑子群爆发,一股由太阳表面形成的巨大黑子群释放出来的气体和带电粒子流所引起的太阳“强风”,从当天晚上开始以每小时超过320万千米的速度直扑地球,太阳风暴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的低温区域
B.太阳“强风”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C.太阳黑子的多少与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D.太阳黑子与耀斑出现的周期相同,都约为11年
4.有关太阳风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对部分地区的短波通信和短波广播造成短时间影响
B.两极及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C.世界许多地区的降水量有异常变化
D.地壳活动剧烈,火山、地震、泥石流频发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探测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中国对月球探测的“绕”“落”“回”三部曲,计划在2020年前后完成。读下图,完成5~6题。
5.日、地、月及“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共同体现了________级天体系统
A.1 B.2 C.3 D.4
6.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升落方向应为
A.东升西落 B.西升东落 C.北升南落 D.南升北落
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发生里氏7.3级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15千米。据下图完成7~8题。
7.当海地发生地震时,下列时钟正确显示北京时间的是
8.海地发生地震时,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 向北移动 B.北半球 向南移动
C.南半球 向北移动 D.南半球 向南移动
(2010山东烟台高三诊断,1~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9~10题。
9.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10.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11.“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国人太空行走的梦想,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此时,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经线分别是
A.180°,162.5°W B.180°,162.5°E
C.0°,162.5°E D.0°,162.5°W
下图中a为晨昏线,c为经线,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读图完成12~13题。
12.当a、c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
B.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C.b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D.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1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下图圆圈表示60°N纬线圈,A、B、C、D四点将纬线圈平分为四段弧,其中AB为夜弧,其余为昼弧。读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有关四点的相对方向和太阳直射点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A在B的正西方,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B.B在C的正东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C在D的正西方,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D在C的正东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15.有关A、B两点的正确叙述是
A.B点的地方时为21时
B.B点的昼长为18小时
C.A点的昼长为16小时
D.A点的地方时为凌晨3:00
16.北京(116°E,40°N)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每天与太阳同时升起。某日北京时间6时升旗,下列27~30届奥运会的举办地点中,这一天日出时间(地方时)最晚的是
届数
27
28
29
30
地点
悉尼
雅典
北京
伦敦
A.悉尼 B.雅典 C.北京 D.伦敦
下图为“我国某地一学校楼顶太阳能热水器装置示意图”,吸热管与楼面的交角为∠α。秋分日,为充分利用太阳光能,一老师将∠α调至36°;这一天该校照常举行升旗仪式,当五星红旗与太阳同时升起时,时钟指向7时零4分。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地的地理坐标为
A.120°E,54°N B.104°E,36°N
C.120°E,36°N D.104°E,54°N
18.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发生在该地的是
A.春分日至秋分日,该地白昼时间越来越长
B.每年春夏之交,这里都会是“黄梅时节家家雨”
C.全年正午,垂直地面的物体影子均倒向北方
D.这里长夏无冬
19.为防止黄河洪水泛滥,山东段应重点加固________岸的大堤
A.东 B.西 C.南 D.北
20.下面四幅图中,A点在B点的方向排列正确的是
A.西北、东北、西南、西北 B.西北、西北、西南、西南
C.西南、东北、西北、西北 D.东北、西北、西北、西南
第Ⅱ卷 综合题部分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40分)
21.(8分)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北京时间),我国自行研制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在西昌(102°E,28.2°N)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升空时,国际标准时间为________。从“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升空到发回首张月球三维图片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是________,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
(2)太阳活动对“嫦娥一号”会产生哪些影响?
22.(12分)下面为“12月22日A、B、C、D四城市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城市中,位于赤道地区的是________,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的城市是________,处于夏季的城市是________。(填字母)
(2)B城市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纬度范围)。
(3)此时,昼长分布规律为:越向南,昼越________,________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四个城市由南向北依次是________。
(4)3个月后,B、C、D三城市昼夜长短与A城市________,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2分)图1中,当A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时,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此刻地球公转至图2中的________,正值________(节气),日期为________前后。
(2)若此刻A点正值正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________,________)。
(3)该日,我国多数地区的日出方向为________。
(4)图1中B、C、E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按大小顺序用“>”排列为________。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
(5)图1中A、B、D三点的昼夜长短状况按白昼时间长短用“>”排列为________。A点的昼长为________。
24.(8分) 读“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画出太阳直射光线。
(2)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
(3)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图中ECBF线的名称为________(晨线、昏线)。
(4)该日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____,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
(5)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__时。
答案与解析
1.D
2.B 地球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日地距离,距离近则温度高,反之则低;如果地球位于土星的位置,则距离太阳变远,温度会降低;地球大气层的形成主要与地球质量、体积适中有关,与位置无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合适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三者缺一不可。
3.B
4.D 地质灾害与太阳活动无关。
5.C 日、地、月及“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共同体现了太阳系、地月系、月球及探测卫星共三级天体系统。
6.A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日月星辰则东升西落。
7.A 8.C 9.B 10.B
11.B 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经线一般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据120°E为21时10分,求出24时所在经线。两地时间差为:24时-21时10分=2时50分,经度差为:2×15°+50/60×15°=42.5°,24时比21时早,在东,所以为120°+42.5°=162.5°(E)。
12.A 当a(晨昏线)、c(经线)两线重叠时,则日期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b地自转线速度最大,应位于赤道上,在春、秋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13.C 由“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可知,b地位于赤道,在赤道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
14.D 本题的解题技巧是在图上画出北半球逆时针的地球自转方向,并在AB弧上画上阴影表示黑夜,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15.B 根据画好的图示信息,A、B、C、D四点所在纬线的昼长为18小时,A点的地方时为21:00,B点的地方时为凌晨3:00。
16.A 日出最晚的白昼最短。通过北京时间与北京地方时的差异,推算出该日北京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向北,昼越长;反之越短。
17.B 秋分日,当地地方时6时日出,北京时间为7时零4分,时间差为7时零4分-6时=1时4分,经度差为16°,为120°E-16°=104°E;当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时,吸热管与楼面的交角∠α=太阳直射纬度与当地的纬度差,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α=当地纬度。
18.C 该地位于36°N,没有“梅雨”;为温带地区,四季分明;北半球春分日至秋分日,白昼时间先变长,至夏至日最长,以后变短。
19.C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的河流右岸受侵蚀,左岸沉积。黄河在山东段东流入海,右岸为南岸。防汛要重点加固受侵蚀的大堤即南岸大堤。
20.B 本题中第三幅图是指向标定向法,根据图中指向标的指向可知,A在B的西南方。其余三图均为经纬网定向,第一幅图是北极点俯视图(因为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方向),A在B的西北;第二幅图中的A、B均位于西半球、北半球,A在B的西北;第四幅图中,应注意纬度为南纬,确定出该图为南极点在上的图示,120°、140°都代表西经度,从而判断出A在B的西南。
21.答案:(1)10:05 由北向南 渐快
(2)可能会使“嫦娥一号”与地面人员的信息交流中断。
解析:第(1)题,注意国际标准时间为0时区的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第(2)题为识记内容。
22.答案:(1)A A C C
(2)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3)长 南极圈 C、A、D、B
(4)相同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解析: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此时,全球昼长分布规律为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在南北极圈之间地区越向南,昼越长。3个月以后,为春分,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3.答案:(1)甲 夏至日 6月22日
(2)23°26′N 120°E
(3)东北方向
(4)C>B>E 46°52′
(5)D>B>A 0小时
解析:图1中,A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即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的昼长分布规律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在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越向南,昼越短,夜越长。
24.(1)略
(2)23°26′S,0°
(3)冬至日 晨线
(4)C B
(5)12时 2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