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课件湘教版必修1:1-3-3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教学课件湘教版必修1:1-3-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12-31 10: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
1.地球公转的方向
请在下图中标出地球的公转方向。【提示】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如果未作特殊说明,地球公转的方向一般是指从北极上空俯视的,即地球呈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答案】 图略(逆时针方向)
2.地球公转的周期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长度为365日6时9分。3.地球公转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1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 4.阅读下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答案】 从表中数据看出,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想一想:夏至点、冬至点就是远日点、近日点吗?
【答案】 夏至点、冬至点与远日点、近日点意义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5.什么是黄赤交角?
【答案】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为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呈66.5°的夹角。 读地球公转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行到A点时,日期是____________前后,速度____________(快或慢),这时地球的位置接近____________(近日点或远日点)。
(2)当地球运行到D点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__(纬线)。
[解析]  (1)在A处的地球上画出晨昏线可知,A处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接近近日点,公转的速度在加快。(2)A点为冬至日,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推知D处为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答案] (1)12月22日 快 近日点 (2)赤道(或0°)
1.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同一时间内,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划分成了五带。它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想一想1:如果黄赤交角的大小发生变化,五带的范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因此,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反之。2.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
【答案】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为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何规律?
【答案】 (1)随纬度而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想一想2:夏至日这一天,是否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一天?
【答案】 不是。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直射现象,什么时间直射,什么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而并非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时才达最大。但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夏至日这一天达最大。
告诉你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90°-纬度差。公式中的纬度差是指所求地点的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的差值。如果上述两点的纬度均为北纬或均为南纬,纬度值大的减去纬度值小的就是纬度差;如果上述两点的纬度一个为北纬,另一个为南纬,两点的纬度值的和就是纬度差。 4.分析下图,昼夜长短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答案】 由于晨昏线把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晨昏线的摆动导致昼弧和夜弧的增加或缩短,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5.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帮你总结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要注意以下几点:(1)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即为夏半年,则该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即为冬半年,昼短夜长。(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南半球反之。(3)对于全球来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以总结为:想一想2:太阳直射的纬线一定是昼长夜短吗?
【答案】 不一定。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除赤道外,其余纬线在太阳直射时昼长夜短。
诱思探究
除赤道以外,全球其他地区,昼和夜的长短都在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何计算昼夜长短?
【提示】结合右图分析(求A点的昼长和夜长)。【解读】(1)晨昏线把所有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如果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平分;如果昼弧大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如果昼弧小于夜弧,则昼短夜长。如右图中,A点所在纬度夜弧度数为30°×2=60°,昼弧度数为30°×5×2=300°,故A点的夜长为60°÷15°=4(小时),昼长为300°÷15°=20(小时)。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夜长短
因为一地的白昼是以正午12时为中心的,上午与下午时间等长,所以只要知道日出或日落的时间,就可以计算该地区的昼长与夜长。再如上图中的A点此时位于晨线上,正值日出,据图可知,此时A点的时间为2时,故A点昼长为(12-2)×2=20(小时),则夜长为24-20=4(小时)。6.四季更替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 地球公转造成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四季变化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北半球而言,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已知右图为西半球图,结合图中所提供的其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A点的太阳高度是____,C点的太阳高度是_____。
(2)B点的昼长是___小时,A点的夜长是____小时。
(3)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
(4)此刻北京时间是该日______时____分。[解析] 第(1)题,是求太阳高度而非正午太阳高度。A点位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应为0°。C点此时正是正午时分,求算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已知晨昏线与73°41′N相切,直射点的纬度与73°41′是互余关系,太阳应直射在16°19′N纬线上,C点的太阳高度是73°41′。第(2)题,图示的半球被分成4等份,每份45°跨3个时区,因此B点的昼长是:3×3×2=18小时。A点位于赤道,昼夜等长。第(3)题,从图上看,南半球夜弧长于昼弧,且73°41′S以南全是夜弧,因此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第(4)题,已知该半球是西半球,太阳直射的经线是20°W,由此可求出北京时间。[答案] (1)0° 73°41′ (2)18 12 (3)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 (4)21 20
(教材P22)
1.当太阳光直射赤道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世界各地都存在昼夜交替现象,而且世界各地的昼夜长短都相等。2.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存在无昼夜交替现象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在南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内是极昼,南极圈内是极夜。
3.绘图略。(教材P23)
日历上的节气日期和时刻不同的原因在于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日6时9分,而日历上的一年是365日。每年相差6时9分。
(教材P24)
1.H=arctan b/a。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δ|,当太阳直射点与当地位于赤道同侧时,取“-”;当两者处于赤道两侧时,取“+”;式中|φ±δ|就是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故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3.填表如下:
中央情报局消息,中国在2007年1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下午5点28分左右,从西昌发射了一枚反卫星导弹,成功地击毁了已经退役的“风云1号”气象卫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火箭发射后的一周内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的是 (  )
A.天安门   B.开普敦 
C.悉尼    D.长城站(2)火箭发射那天,南极点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A.a B.b C.c D.d[解析] 火箭发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赤道运动,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高;极点上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以极点天顶为圆心的圆,即一天内太阳高度不变。
[答案] (1)A (2)A[规律总结] 太阳视运动在不同的地点会出现不同的轨迹,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也会出现不同的轨迹。就北半球(除极点)来说,夏半年昼长夜短,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冬半年,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极点地区,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发生变化,出现极昼时,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以极点天顶为圆心的圆。
读下面的纬度和昼夜长短关系图,回答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为夜,空白部分为昼,则此时约为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日前后,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
(2)图中昼和夜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晨、昏线)。
(3)这一天之后,地球公转速度继续____________,北京市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____________。
(4)这一天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____,B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解析] 从图中看到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确定该图是夏至日的纬度和昼夜长短关系图。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确定图中昼和夜的分界线是晨线。夏至日以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继续向远日点运动,地球的公转速度在继续变慢,这时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小。第(4)题在确定该图的日期后,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就很容易得到答案,B地因地处赤道,昼夜长短终年相等。[答案] (1)6 22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2)晨线
(3)变慢 变小
(4)46°52′ 昼夜等长
(09·福建文综)读右图,完成(1)~(3)题。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3)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
(  )
A.5月23日8时    B.6月22日18时
C.11月23日6时 D.12月22日18时[解析]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P点位于北半球,其纬度数应为70°N。此时P点出现极昼现象,根据极昼圈变化规律可知,该点位于极昼圈上或极昼圈以内,得出太阳直射的范围是20°N~23°26′N。(2)由图中信息不难得出,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0°。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地球上温带的范围将变大,B选项错误;黄赤交角变小时,全球极昼极夜的范围将缩小,所以C选项错误;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冬季昼长变长,南半球夏季昼长变短,位于北半球的福州因太阳照射时间增加均温升高。(3)因O为北极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时,为逆时针方向旋转,E点的时刻应比H点、P点的时刻早。由题意“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可知,HP之间的中心点的地方时是0∶00或12∶00。若HP中心点的地方时是0∶00时,北半球应为昼长夜短,E点的地方时应为6∶00。若HP中心点的地方时为12∶00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出现极夜,日期应为12月22日的18时。如右图所示:
[答案] (1)C (2)A (3)D (10·江苏地理)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下题。
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解析] 6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距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北回归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同理,12月22日,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故可推知,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丙地位于北回归线上,乙、丁位于南半球,且丁地距离南回归线较乙远,即纬度比乙高。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