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
学习导入: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人们大惑不解,难道被神运走了吗?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人们在半信半疑中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
地处长江口的崇明岛是否也会像石兽一样“逆水而行”呢?如果不会,它会怎样变化呢?课标要求: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
学习时间:2课时
1.有人在台湾海峡的峡底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的山顶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答案】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时很缓慢,有时很剧烈。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想一想: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列地理事物哪些是由地质作用造成的,哪些不是?说明原因。
(1)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不是,因为它不发生在地球上。
(2)梯田:不是,因为它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3)褶皱山:是,因为它发生在地球上,是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的变化。(4)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不是,因为它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5)岩石断裂、错位:是,因为它是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内部结构的变化。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列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表形态显著的变化都是巨大的内力作用的结果
B.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察觉
C.地壳运动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引起的
D.地表形态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解析] A项错误,因为不仅内力作用可引起显著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外力作用同样可以引起显著的地表形态的变化(长江三角洲的沧海变桑田即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的结果)。地质作用既有缓慢进行的(喜马拉雅山仍在缓慢上升),也有迅速进行的(地震、火山爆发)。因此,B项也是错误的。将C、D两项进行对比,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而地形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D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 (1)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3)板块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基本关系: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二是相邻板块彼此分离;(4)一般来讲,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5)板块运动形成的是宏观地形。2.什么是地质构造?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答案】 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3.什么是褶皱?其基本形态有哪两种?
【答案】 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4.根据下图,比较背斜与向斜,完成表格。帮你总结
区分背斜和向斜时,不应单纯从形态上去判读,而要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行研究。由中心向两侧,岩层由老变新则为背斜;由中心向两侧,岩层由新变老则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可靠依据。5.什么是断层,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答案】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其组合类型主要有地垒和地堑。
6.根据下图,比较地垒与地堑。告诉你
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例如,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7.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形成的关系: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处地形为____________;B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__;C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__;D处地形为____________。
(2)褶皱构造的地形往往是____________,断层构造的地形往往是____________。[解析] (1)根据地面起伏判断地形类型,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地质构造。B处岩层是连续的且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C处岩层断裂不连续,可判断为断层。(2)褶皱构造是岩层受力弯曲,致使地面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形成山谷和山岭的地形。断层是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层面发生显著位移而成的,上升的岩层成山,下降的岩块为谷。
[答案] (1)山岭 背斜 断层 谷地 (2)山岭和山谷 陡崖或沟谷
(教材P37)
1.(1)印度洋板块向西北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东南方向运动。
(2)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弧形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交界线的东部则形成了苏门答腊岛、努沙登加拉群岛等一系列岛屿。 (3)两个板块的挤压使地表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地区原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板块的碰撞,致使地壳抬升隆起,形成了年轻高峻的大山脉和大高原。2.(1)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1)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方运动。
(3)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教材P39) 活动1
背斜顶部受张力,物质疏松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教材P39) 活动2
1.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2.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相反,一侧上升一侧下降。3.如果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大,上升的部分会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下降部分会形成狭长的低地或谷地。
4.断层线上经构造运动后,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侵蚀后会形成沟谷、河流。 (教材P40)
1.褶皱是沉积岩挤压变形而成的。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因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层,故褶皱有分层现象。
2.该处岩层受到了水平挤压力的作用。
3.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
4.背斜顶部受侵蚀易成谷地。向斜槽部不易被侵蚀易成山地。
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 cm×30 cm的竹片。(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6)研究结论: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模拟实验中所用实验材料,除了4 cm×30 cm的竹片以外还可以选用哪些?
(2)在上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环节的方框内画上相应的示意图。
(3)简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质作用。
(4)根据上述实验推断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应该是哪些地方?[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岩层受到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背斜或向斜),如果超出了岩层的韧性范围,岩层便会发生断裂并沿着断裂面错开形成断层。这就要求实验所选材料与岩石特性相近,既具有“刚性”又具有“塑性”,如木片、塑料泡沫或三合板。画图时注意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同时还要注意须画出四层岩层,以便于和题目所给的水平岩层相符。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属于内力作用),但有时候出现地形倒置的情况,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板块交界处或活跃断层处,地壳活动强烈,是火山、地震和地热主要分布地带。
[答案] (1)木片、塑料泡沫或三合板(材料需要既有“塑性”又有“刚性”)。(2)画图如下:
(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09·上海地理)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3)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海拔高度相近,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
(2)结合上题分析得出该板块类型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东非大裂谷是张裂形成,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
(3)此题可用排除法。海陆间水循环做洋流分布和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无关。
[答案] (1)A (2)C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