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都诞生在2500年前:孔子、释迦牟尼和亚里士多德。于是,我们看到,希腊哲人在海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印度神学特别发达,中国人际关系特别发达。这在当时没什么不好,相反,清新、健康、务实是孔子思想的特点。孔子不太想自然的东西,更不愿谈鬼神,他认为先把人的事搞清楚再说。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讨论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了2500年,使得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
——余秋雨《中华文明一定是21世纪文明图谱中的主角》
他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一己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
文雅君子
民族之魂
——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文化遗产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五句《论语》经典名句
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
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
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
的典型建筑。
孔 府
圣府大门
孔 庙
同文门
孔庙是祭祀
孔子的地方。在
中国,几乎是每
一个省府或县城,
都有一座孔庙,
但是规模最大的
一座在曲阜。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
都城,是孔子的故乡
孔 林
至圣林
孔子及其
家族的专用墓,
也是目前世界
上延时最久、
面积最大的氏
族墓地。
孔子个人档案
姓名 _____
英文名 Confucius
民族___________
籍贯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别__________
隶属派别________
生卒______——BC479
主要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______
一、孔子生平----苦乐交错礼乐路
BC551
孔丘
仲尼
汉
鲁国
山东曲阜
儒家
儒士 教师 公务员 作家
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礼、仁、中庸
孔 子 生 平
生逢乱世
天下无道久矣
周礼尽在鲁
据考证,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叔梁纥
(武士)
没落贵族
施氏
颜征在
妾
9女无子
生男,病足
孔子(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圣诞 ”
孔 子 生 平
3岁丧父
家境贫寒
17岁丧母
基层工作
委吏
仓库保管员
乘田
畜牧场场长
吹鼓手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的家庭
孔子19岁,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时,生了儿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来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1.生平篇
自学礼乐传承礼乐
中都宰、司寇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处处碰壁
献身文教
终成大家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探究问题一:
从孔子的生平中看看孔子理想追求是什么?
传承礼乐文化,恢复礼治社会
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前551年 3岁 15岁 17岁 19岁 30岁 50多岁 52—68岁 前479年
孔子生平
出生 丧父 学礼乐 丧母 娶妻 办私学 从政 周游列国 去世
追求礼乐的一生
1、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2、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私有土地出现。
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礼崩乐坏”,新旧势力矛盾激化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2、目的:
二、开创儒家思想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主要内容:
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礼、仁、中庸思想
孔子思想体系之一 礼
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
②礼的地位:
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③ 关于礼的做法
④ 评价:
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规范制度。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① 礼的含义: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B
仁者
人
人—人
孔子思想体系之一 仁
要遵守“忠恕”
2、仁的含义:爱人
三层内容
爱自己的亲人;爱他人;统治者实行仁政
3、实现方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
4、评价: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爱有等级,有局限性
孔子的爱人是有等差的爱VS墨子兼爱是博爱无区别的爱。
孔子思想体系之一 仁
1、仁的地位: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
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范。
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
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内外兼修
仁和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仁——对话孔子
“用政令去引导人民,用刑法去管理国家,人民可以免于犯罪,但是不能使人民知耻。用德行去引导人民,用礼制去管理国家,人民不但知耻,而且自己就会规范自己了。”
仁和礼的关系:
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孔子的理想社会:只有礼和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一方面社会依礼有严格等级和上下尊卑界限,另一方面,依仁使人人有爱心,能够推已及人,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这样的社会是既有差别又具温情的社会。
礼中有仁 仁中有礼
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
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怎样协调礼与仁的关系呢?
“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1、中庸的含义:
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②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中庸思想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对统治者而言,能协调各阶层的利益,缓和矛盾,方能长治久安.
2、方式:
和而不同:和就是保持对立面的和谐;同就是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
3、评价:
孔子思想体系之一 “中庸”--协调仁和礼
过犹不及
恰到好处
礼、仁、中庸
---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影响: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被董仲舒改造为新儒学,到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1、孔子在办学形式、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有哪些成就?
2、孔子在整理和保存我国古代文化典籍方面有哪些重大成就?
(1)教育形式:
(2)教育对象:
(3)教育目的:
(4)教学方法:
(5)教学内容:
(6)学习态度:
(7)学习方法: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孔子教育特点:
有教无类
“成人”、成“君子”
五经(六经)、六艺
兴办私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成人”: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人与人之间讲“忠”“信” ;君臣之间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提倡“以道事君”但不提倡愚忠。
成“君子”:礼与仁、言与行统一,不仅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所以教“政事”和治国本领
孔子的教育目标: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杏坛授业,万世师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孔子整理典籍:
《诗》、《书》、《礼》、《易》、《乐》、《春秋》
史称“六经”。
四书(朱熹编):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 《易》《春秋》
倾注自己的政治理想,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
阅读课文,概述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四、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在中国
“颠簸流离,
游说列国,
惶惶如丧家之犬
不可终日。”
千年礼乐归东鲁
万古衣冠拜素王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你知道吗——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
古代日本大化改新时,各级学校都教授儒学
七世纪后期朝鲜半岛上的新罗,设立国家,教授儒学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对儒家学说都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民本思想,曾对其民权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2005年,在全球掀起联合祭孔活动的同时,“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成立,瑞典成为欧洲第一个成立孔子学院的国家。同年,“孔子”下西洋—“肯尼亚孔子学院”在内罗毕大学揭牌。
孔子成为了全球人关注的焦点。
组图: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
《圣人孔子》轰动维也纳 老外看戏学论语?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21日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
1.对中国:
①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编撰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到社会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影响深远。
②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 “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了重要的作用。
2.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
组成部分(日本、朝鲜、越南)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受到了启发、借鉴和鼓舞
3.对欧洲: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
是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孔子生前思想不受重视,死后却为历代君主所推崇,原因何在?
孔子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
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A.
孔子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世界
(1)传入韩国、日本成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
(2)传入西方被欧洲启蒙思想家借鉴启发
(3)当今世界仍有很多学者推崇儒学
四、对后世的影响
当今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全球掀起孔子热的原因是什么?
(1)地位上看: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孔子的思想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他也是属于全世界。
(2)现实意义上看:尤其是在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等,几乎均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而孔子提出“和为贵”,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问题探究四: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 、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提倡的“德治”“民本”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
(1)战国时期:被冷落
(2)秦朝时期:遭压制
(3)西汉时期:享“独尊”
(4)明末清初:遭批判与反思
(5)维新变法时期:被利用
(6)辛亥革命时期:被抛弃
(7)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
(8)文革:批林批孔
(9)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代表
儒家思想在我国历代地位的演变及其历史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 “独尊”。
3、汉到明清: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 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6、袁大搞“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7、“文革”时期,“四人帮”反对周恩来解放老干部以及稳定社
会秩序的努力,借“批林批孔”来影射周恩来。
讨论: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地位。你对此有何认识?
1、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取决于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和不同阶级的利益所求;
2、一定时期思想意识都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反作用;
3、思想文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与时俱进,随时代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思考: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材料二 1981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参观曲阜孔庙,在大成殿门前龙拄下席地而坐,似有所思。著名诗人公刘为照片命名——《倾听三千年的回声》,后改名为《倾听龙的心声》。
材料三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请回答:
(1)在你看来,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学说如此感叹,并称之为“新的精神”世界?
(2)从材料二中公刘先生为密特朗照片的命名,谈谈你对其用意的理解和感悟。
(3)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呼吁?
[结合课文,解决问题]
子曰:仁者,爱人。
——《学而》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注:等],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中庸》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
讨论: (1)你如何理解“仁”。
(2)礼与仁有什么关系?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相互关爱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仁
者
爱
人
德
礼
兼
治
官运亨通
踏入仕途(51岁)
中 都 宰
司 空
司 寇
代理相国
运交华盖
操纵鲁国(三桓)
季孙氏
叔孙氏
孟孙氏
堕 三 都
失 祭 肉
辞 官 职
孔子周游列国图
探究问题:
1.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2.孔子曾非常自信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他周游列国是否达到目的?为什么是这个结果?
3.14年的坎坷悲歌,可以看出孔子的怎样的品质?
疑问
孔子的奋斗目标?
光复周礼
施 政
掌 权
从 政
?
孔子要突破的第一道难关?
世 袭
扩大影响
从 教
提高知名度
“曲线救国”
探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不讲原则吗?是墙头草两边倒吗?
“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何为“正名”?
“正”奴隶制之名分。
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各级之间不越位、不僭礼。
孔子的有教无类
孔子的弟子中,成份是相当复杂多元的。既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又有家境贫穷、出身卑微的,如颜回、闵子骞、曾参、子路等;也有家境富裕的,如子贡、冉有等;有天资聪颖的,如颜回、子游、子夏等;也有相对愚钝的,如曾参、子路等;有的是父子同窗,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等;有的是叔侄同师,如冉耕、冉雍叔侄等;还有一些是品行较差,甚至有过“前科”的,如公冶长、宰我等。对于学生,不论出身、不论贫富、不论贤愚、不论善恶,不论年龄,孔子都是一视同仁,“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而且,孔子还能根据各自的个性特长,如颜回的贤明、端木赐的善辩、高柴的的愚笨、曾参的迟钝、颛孙师的偏激、仲由的鲁莽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悉心教导。
孔子杏坛讲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的有教无类
孔子的弟子中,成份是相当复杂多元的。既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又有家境贫穷、出身卑微的,如颜回、闵子骞、曾参、子路等;也有家境富裕的,如子贡、冉有等;有天资聪颖的,如颜回、子游、子夏等;也有相对愚钝的,如曾参、子路等;有的是父子同窗,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等;有的是叔侄同师,如冉耕、冉雍叔侄等;还有一些是品行较差,甚至有过“前科”的,如公冶长、宰我等。对于学生,不论出身、不论贫富、不论贤愚、不论善恶,不论年龄,孔子都是一视同仁,“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而且,孔子还能根据各自的个性特长,如颜回的贤明、端木赐的善辩、高柴的的愚笨、曾参的迟钝、颛孙师的偏激、仲由的鲁莽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悉心教导。
亲亲之仁
“亲亲(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子之爱)也,尊尊(下对上的尊崇)也,长长也,男女有别”。
《礼记》
孔子的学生问他,如果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作儿子的应该怎么办?孔子回答是,儿子不但不能检举,还要替父亲隐瞒。 人民版必修4 P22 页
请结合宗法制的特点谈谈“亲亲之仁”的局限性是什么?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人民版必修一P6页
亲亲之仁
亲亲之仁到创泛爱之仁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走向仁的境界) ” 《论语》
孔子提出了亲仁的两个阶段,根据材料指出分别是什么?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孝悌 ” (亲亲)
泛爱众
仁者爱人
推己及人
讲一讲
你能给大家讲一讲“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吗?
这个故事反映了能够反映儒家的什么思想?
统治者仁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问仁 子曰
樊迟 爱人
颜渊 克己复礼
仲弓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子贡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子张 恭 宽 信 敏 惠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的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中的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用的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也是用不上的。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请思考:什么是“礼”?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离娄上·卷七》
对礼法的变通
中庸图
中庸即为和谐:“‘中庸之道’的准确表述是‘无过’与‘不及’。说得更确切点就是做事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要恰到好处,这就叫做‘中庸’”。
易中天说,“所谓和谐也就是这个意思,和谐社会就是在各种矛盾中找到最好的平衡点。”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来!民鲜久矣。”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中庸思想 和而不同
解读《论语》之中庸
孔子“中庸之道”的应用?
政治:为政宽缓,纠之以猛。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
义利:见利思义。
审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个人修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