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北师大三上P44-45页《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并能寻求简单合理的运算途径。
3、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知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形象思维仍高于抽象思维,他们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周长,但在生活中他们对周长已经有了模糊的影像,因此本节课我先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从比较熟悉的树叶中感受周长,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通过几个活动过程,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动手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理念: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式,并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在操作与交流中体验知识。数学活动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互相合作、互相交流,是否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运用有关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老师收集了一些漂亮树叶,我们互相来欣赏一下吧。
想不想画一画,但是我们应该用数学画来画(描下它们的形状)。
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你描的是树叶的什么呢?(树叶的周长)揭示课题:周长
二、探究新知。
(一) 看一看,描一描。
1.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实物投影展示: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到哪里结束。)强调回到起点
2.刚才大家描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沿边线围着图形,描了一周)
3.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 (结合课件演示),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
4.出示数学书,指一指封面的周长。课件演示。
5.出示角:如何指出它的周长?强调封闭图形
(二)找一找,摸一摸。
1.找身边的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小组合作,摸一摸边线:课本封面、课桌面、黑板面等的周长)强调平面图形
2.汇报找的情况,边说边指一指。(体会周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量一量,数一数。
1、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小组合作,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议一议:
(1)你选择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2、汇报交流。
说一说:
(1)你选择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3、出示书45页图。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反馈练习。
出示书46页练一练。
2、周长在生活中运用也很广泛:
估计一名学生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检验: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同桌合作量一量。并说说自己的腰围。
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回到起点 2、封闭图形 3、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