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教材版本
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3册
年级
七年级
单位
授课教师
课型
鉴赏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敦煌艺术由石窟建筑、彩塑、壁画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
敦煌彩塑和壁画艺术是人类四大文明交汇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对石窟艺术几个主要时期彩塑及壁画的特点有所了解。
对佛教传入我国及四大洞窟艺术概况有初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基本了解佛教的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过程。
能对敦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彩塑与壁画的形象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了解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了解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散失过程,汲取历史教训,体会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分析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不同时期莫高窟佛教艺术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佛教的相关知识。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
顺
序
教
学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思
想
教
具
时
间
教
学
法
一
播放《九色鹿》动画片。
观看动画片
稳定学生情绪,逐步导向课题内容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他们的兴趣,营造好的课堂氛围。
多
媒
体
课
件
3分钟
创设情境法
分层教学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二
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动画片吗?
2、你知道这部片子中的故事是来自哪里?
3、播放《九色鹿本生》视频。
4、敦煌最有名的是什么?
看过。
《九色鹿》。根据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故事改编的。教导人们要诚信、向善。
学生谈对敦煌的了解。
壁画,彩塑、藏经洞、王道士。学生的回答不足的地方教师予以补充。
学生对佛教中的一些故事已经有一些了解,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分钟
三
敦煌的历史
通过同学们得发言,看来大家对敦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信息有些零碎,片面。今天老师就当一回导游,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敦煌之旅。看看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1、板书:《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
引用佛教的术语,我们今天就来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
结合PPT课件展示
2、板书:敦煌的地理位置
请同学们观看这幅《丝绸之路》地图为例讲述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的关系。
3、板书:敦煌的历史及“莫高窟”名称的来历
(视频)《丝绸之路的兴盛引发莫高窟的开凿运动》
4、板书:四大文明的交汇点
学生翻开课文到第二页
学生观看PPT并思考。
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常识讲解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的关系。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石窟艺术产生的背景之相关知识,建立历史大坐标,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知识点相关联,更好地理解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四
佛教艺术
5、板书:莫高窟彩塑艺术优秀作品赏析(PPT)
6、板书:莫高窟壁画艺术优秀作品赏析(PPT)
视屏《五百强盗成佛》与《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
藏经洞中五代绢画《引路菩萨图》。
7、《引路菩萨图》这幅图现藏地为英国大英博物馆,为什么我们的国宝却在别国的博物馆里?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讲述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
选择敦煌艺术中比较有鲜明时代特点,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故事,是学生易于比较易于接受。
承上启下,引出莫高窟国宝流失的话题。
石窟是一种独特的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思维意识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
任务驱动法
五
百年耻辱藏经洞
8、板书:莫高窟的藏经洞的来历:
请学生讲述藏经洞的发现过程与被盗经过。
播放视频《莫高窟的艺术衰落与文物的流失》(教师补充)
PPT敦煌文物流失时间及偷盗者名单
“吾国学术之伤心史”——陈寅恪
学生讲述
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国外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六
探究学习
四大洞窟简介:(PPT图示)
知识拓展建议:请同学们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对比研究我国四大石窟艺术。试着做一份研究报告。在下节课上给全班同学做一个个人研究汇报
了解中国石窟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四大石窟不仅增加了对石窟艺术的了解更有利于学生们对比观察研究我国各地石窟艺术的不同艺术特色。
教
学
反
思
本课知识容量大,学生对内容也比较陌生,因此,学生的课前准备相当重要,特别是资料的收集,应在课前做适当指导和安排。上课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内容的典型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等特点,结合学生的探究过程,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渗透德育,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升华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样以来,看似轻松活泼的双边活动,却比任何一种说教更为深刻,更教育人!其德育教育的效果实在令人震惊。
另外,在课堂双边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应尽可能的深化学生的探究过程,采取分组、竞答、整合思路等多种形式,课堂效率也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