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件(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4 23:5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课堂导入 《咏雪》一文,让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一聪慧少女。今天,我们两年来认识一位机智少年——陈元方陈太丘与友期行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进一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第一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自学指导1、朗读指导:读音正确、声音宏亮、
感情充沛、节奏感强。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在读的过程中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圈出来,
标记出不明白意思的词语。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1、解释下列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边看课文,边逐句翻译,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3、检测翻译:请同学完整地翻译课文。
(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②、人名、地名、官名、字、号等照抄,可不译)自学指导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方元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课文1、学生读书,练习背诵。
2、自背、互背、指名背诵。自学指导1、列出故事的六要素,并据此复述课文,看看哪组讲得最好?
2、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3、你认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第四次先学后教:比理解课文内容自学指导(1)失约在先,不讲信用。(2)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当着儿子的面骂他的父亲,是没有礼貌的。(1)言而不信,不守信用。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日中不至”
(2)缺乏修养、没有礼貌。当得知陈太丘先行离去,他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斥太丘态度粗野蛮横,十分无礼。
(3)较为诚恳,知错能改。在元方一番义正词严的批评后,他“惭”且“下车引之”。
(4)较为有礼。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1、本文在记述陈元方的故事时,交代了“元方时年七岁”,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围绕“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个话题,班级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下面的正反双方的观点,你选择你支持的一方,将理由补充完整。
正方:元方这样做,不失礼。
理由:
反方:元方这样做,有失礼仪。
理由:
3、《陈太丘与友期行》强调了“信”和“礼”的重要性,你能否说出一两句关于“信”或“礼”的名言警句?当堂训练作者点明陈元方年龄之小,更能突出他是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少年天才。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士,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示例: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2、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孔子)3、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俗语)一、通假字:尊君在不 “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 古:
今:
2.太丘舍去 古:
今:
3.下车引之 古:
今:
4.元方入门不顾 古:
今:三、词类活用:陈太丘与友期

约定(动词)日期(名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四、见课本P31T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