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历 史 试 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8小题,每题2分,共76分。
1.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据此判断,与“楚”姓起源有关的制度是
A.宗法制????????????? ??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 《礼记·大传》载:“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与这一伦理观念相关的因素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 郡县制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体现了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逐步形成
C.地方权力不断膨胀 D.社会控制持续松弛
4. 明初,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因此,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A.设内阁?????????? B.设三司使? C.设军机处??????????? D.废丞相
5. “廷寄”是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A.传达皇帝旨意 B.参与行政决策 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
6. “上海由于地处入海口,已经成为西方渗透的大本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的标志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 “他们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原的地步。”这场革命运动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8. 有学者在评价近代某场战争时指出:“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这场战争导致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C.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了破坏 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9. 漫画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时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右侧漫画题为《近日之新傀儡》,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孙中山认为“不但是物质科学要学外国,就是一切政治社会上的事,都要学外国。……仿效外国改革政治,成立民主政体”。这一主张集中体现在
11.《申报》曾刊登过某书业商会的停业声明:决定5月9日停业一天,“一方对于欧洲和会表示吾国民之决心,一方对于北京学生表示敬意。”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 C.五四运动 D.日军全面侵华
12.1930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有文章指出:“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这反映了当时
党内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的纠正??????????? B.党内对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C.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13.9月29日,中共中央以张闻天的名义发表了《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社论:“我们有时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压迫之下,不能不暂时的放弃某些苏区与城市,缩短战线,集结力量,求得战术上的优势,以争取决战的胜利”。这表明红军的战略计划是
A.发动南昌起义 B.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C.准备战略转移 D.进行全国性反攻
14.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称赞的军事行动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15.李宗仁回忆,民国三十八年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这表明当时
A.太平军即将攻陷天京 B.国民革命军兵临城下
C.日军已经占领南京 D.解放军迫近南京城郊
16.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以下关于近代中国遗址说法错误的是
A.在圆明园遗址读到英美联军的罪行 B.在井冈山读到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不易
C.在南京城墙旁读到日军大屠杀的暴行 D.在淮海战役纪念塔体会解放战争的艰辛
17.2018年,《人民日报》开设“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专栏,带我们一起领略60年来八桂大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历史性变化和全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广西60年来的实践主要说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 B.“一国两制”符合香港实际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民主 D.政治协商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
18.右图我国为纪念当年召开一次重要会议发行的邮票。
此次会议
A.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C.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据媒体报道,江西省某市原人大代表熊某纠集多名同族兄弟称霸乡里,威胁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干扰基层组织选举。材料中“村霸”现象的存在
A.中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B.违背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C.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D.摧毁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大的区别是
A.实施群体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受权利不同
下图是中国银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发行的纪念钞,澳门的回归
表明了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B.洗雪了长期被英国侵占的百年国耻
C.直接促使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D.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以来隔绝状态
22.2016年11月l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洪秀柱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是
A.《告台湾同胞书》 B.“九二共识” C.“一国两制” D.两岸 “三通”
23.1987年新华社记录了台胞证首次签注的场景:“两天来已有100多名在香港中旅社取得赴大陆新的旅行证的台胞,分别从海、陆、空三路经广州分赴各地探亲”。这反映了
A.两岸关系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 ? B.两岸政府互访的迫切心情
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两岸共识???????? ???? D.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24.《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基本方针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5.“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次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为了
A.号召与会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阐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6.“它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它”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日内瓦会议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万隆会议
27.右图是1972年2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封面标题是:尼克松的“长征”。封面上一个大大的“友”字,将封面分割为四个区域,主题凸显得相当明确。该图反映了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国开始迈入国际舞台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8.中国自1990年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先后向全球各地派出7000多人次的维和人员。今天,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承担联合国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出资额在联合国所有成员国中位居第二。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9.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30.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A.君主制在英国结束???????????????????????????????? B.剥夺英王的行政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1.1831年英格兰南部的10个郡只有326万人口,却拥有325个下院席位,而北方的6个郡已经增长到360万人,在下院只占有68席。这种现象反映了
A.国王开始统而不治???????????????????????? B.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C.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D.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32.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同点不包括
A.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体现了权力制约原则
C.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D.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3.2019年9月24日,美国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南希·佩洛西宣布,因乌克兰“电话门”事件,众议院正式启动对特朗普总统进行弹劾调查。这从根本上反映出美国
??? A.总统与国会矛盾日趋激化?????????????? B.总统需要对国会负责
??? C.众议院拥有独立的立法权?????????????? D.行政权受立法权制衡
34.“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材料中的“这部著作“指的是
A.《土地法令》 B.《共产党宣言》 C.《四月提纲》 D.《和平法令》
35.“它结束了俄国国内的长达300多年的封建专制的统治,使俄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它”是指
A.二月革命 B.七月事件 C.十月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36.列宁认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苏维埃支持它,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内部的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列宁的这一认识体现于
A.《共产党宣言》 B.《土地法令》 C.《四月提纲》 D.《和平法令》
37.列宁曾经对异常兴奋的工人群众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一直所说一定要进行的那一次工农革命,实现了!。”这一次“工农革命”
A.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D.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
38.“(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路人。……在11月以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名义发动了一次夺权运动。”这次夺权运动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打击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
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 D.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二、非选择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2小题,第39小题12分,第40小题12分,共24分。
39.(12分)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重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做官资格了。又因礼部考试有进士、明经诸科,故此制又称科举制。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及其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4分)
▲ ▲ ▲
(2)据材料二,指出“拥护门第”的选官制度及其弊端。(2分)
▲ ▲ ▲
(3)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选官制度,并概括其特点。(4分)
▲ ▲ ▲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2分)
▲ ▲ ▲
40.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选自北师大版《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上册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节选自《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材料三 中日关系在经历了从1949到1972的二十多年的敌对之后,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而得到改善。因此,从一开始,中日关系的改善就不是完全自发和独立的,不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中国试图借助日本来遏制苏联的扩张,注重的是政治,是所谓的“战略”。
——宋伟《从钓鱼岛争端反思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
材料四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领土纷争问题,中日关系的发展存在障碍。前国务委员唐家璇感慨地表示,中日关系对于两国来讲,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且早就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国际和地区性影响。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先生也表示,无论是为了中国的利益,还是日本的利益,都需要中日友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他还表示,“为了亚洲的利益,中日也必须友好”。
——摘自法制网《中日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相关条款出自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 ▲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日本侵华罪行。中华民族能够“报仇雪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 ▲ ▲
(3)据材料三,指出中日关系改善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国邦交实现正常化的最深远影响。(3分)
▲ ▲ ▲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4分)
▲ ▲ ▲
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历 史 答 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题2分,共7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D A A C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C D D A A B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D C C D C D B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C D D B A C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第39小题12分,第40小题12分,共24分。
39.(12分)
(1)制度:察举制(1分)
标准:贤良、孝廉(1分)
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2分,任答2点2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1分)
弊端:限制了选官的范围。(1分)
(3)制度:科举制。(1分)
特点:自由报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选官范围扩大。(3分)
(4)认识:选拔人才标准趋向公正;选官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任答2点即可,或者言之有理也可)
(12分)
(1)《马关条约》。(1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分)
(2)“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2分)全民族抗战。(1分)
(3)中美关系缓和;对苏联斗争的需要。(2分)
实现两国人民的睦邻友好,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1分)
(4)历史原因(如答出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等亦可给分)、领土领海纷争、国家利益、国际局势。(4分)
高一历史 第 2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