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之《断章》(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之《断章》(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6 08:32: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2张PPT)

卞之琳这个名字长久地散发着沉静、睿智而潇洒的书卷气和文人气,仿佛永远年轻,永远俊逸,永远超然物外。
他是为诗而塑就的,而且是为东方和西方共同塑就的,念一念他的诗,听一听那充盈、茁实而轻灵的音响,多么美妙、动听……
两种读法
《断章》的两种读法
断 章
卞之琳
(1)赏析诗歌的构图。 (2)解读诗歌的主题。
学习目标
作者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作者简介
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作品内容

构图玲珑精妙
空间上的变换
时间上的变换
画面的不断推移和扩大
画外与画内的转换
主题
哲理诗
着重在相对的关联
——卞之琳
诗人表达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三个方面表达了“相对”的辩证法
时间和空间上的变换,局部与全部、画外与画内、白天与黑夜
主客体的变换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本诗的哲学意蕴
第二节:
照进窗子的“明月”是主体,与“你”有关的事物是这幅“窗边月色”图的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客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主体的角色。
具体与抽象的共存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作品分析

《断章》中语言形式的安排与内容的暗示意义有一种协调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这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古典诗歌名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李商隐《子夜郊墅》
清人陆昆曾在评解后两句用了“对举中之互文”。
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
修辞手法
对举中之互文:
卞之琳《断章》语言安排即用了这样的方法。“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样做的结果,不单句子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语言的密度,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效果,在视觉与听觉上都产生了一种音义回旋的美感效果,隐喻的相对关联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体性。
修辞手法
第二种读法
断章
卞之琳
——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另一种理解
《断章》写于1935年,此时的卞之琳正处在失恋的痛苦中。
《雕虫纪历》写道:”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 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为何说是一首言情诗?
1933年,卞之琳和苏州的张充和彼此爱恋,但最终两人没能走到→起。这次短暂恋爱的幸福和痛苦留在了卞之琳的内心深处,他由对飘逝爱情的怀恋,对爱情稍纵即逝的感悟,进而揭示世间万物的哲理。此后作者又写下了《鱼化石》《距离的组织》等含有浓厚哲理意味的言情诗。
为何说是一首言情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面对着眼前的美景
一副心醉神迷之态
对身外之事却浑然不知
然而……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登高临楼
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
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

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
你,
定然是个寂寞思春、寻觅知音的多情女
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

定是个俊逸潇洒、
云游天下的少年郎
含情脉脉、痴态可怜
可心中的情思又有谁知?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如织月色
那么神秘,那么奇妙
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一片淡雅、轻柔、迷朦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装饰

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
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
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断章》中,三美得到了体现。
在语言安排上,《断章》极富特色,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在听觉上给人一种余音回旋的享受,也就是说诗歌蕴涵了音乐美。
音乐美
简洁、明快的四行诗,造就了永恒的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诗的上节虽然写“风景”,但并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让人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游船,还有岸上的杨柳……整个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使读者回味无穷。
绘画美:
《断章》中作者的观察视角不是固定的,他通过视角出发点和落点的改变,使诗取得了交错重叠的视觉效果,使诗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更具美感。

这和一些中国古诗不同,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菱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在描写雪山、飞鸟、道路、孤舟、渔翁等的时候没有视角的转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独立的,观察点均来自远离景物的一个固定方位。

绘画美:
然而,在《断章》第一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中,第二人称“你”是视角的出发点,“风景”是视角的落点。第二句则是从第三人称视角出发,从“看风景”这个短语来看,视角落点应该也是“风景”,但作者却转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视角落点变成了“你”,也就是说“风景”和“你”已经合而为一了,“你”成了风景。这样,视角的落点发生了变化,主体和客体发生了转换,让人不禁要问"你、风景、看风景人"到底谁在看谁呢?主体到底是"你"还是"看风景人"呢?
绘画美:
建筑美要求新诗在结构上完整、对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连 标点是九个字。“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连标点是十个字。而下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字数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犹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协调。这样的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
建筑美:
小桥、流水、人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风景,卞之琳的《断章》却是通过“你”“桥”“风景”等几个意象的不定组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蕴涵人生哲理的别样风景图,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短暂,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二扇思想之窗。现在前人己逝,然而他的《断章》却成了一道永恒、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