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知道葫芦藓与肾蕨的结构特点。2、了解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3、了解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和人类的关系。4、比较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的特点。
技能性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及分析对比等综合能力。
情感性目标 1.关注身边的植物,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2.关注我国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植物。
教学重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等的特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对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如可能准备一株肾蕨或铁线蕨(带孢子囊)的植物,常见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具体安排和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一、引言
回顾上节学习内容,学生回忆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为本节课后半段三种植物特征的比较做准备。
教师讲述本节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关注教学过程。
PPT出示苔藓植物的图片,引出本课学习的第一部分—苔藓植物
学生单独回答
学生回答时教师仔细听,有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教师提示藻类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类群。
板书:题目
二、讲授新课
一、苔藓植物
1.苔藓植物的生境
从古诗《陋室铭》入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让学生思考这两句诗描述的是哪类植物,这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随后再出示其他苔藓植物生活环境的幻灯片,让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和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比较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生活环境的不同。
2.葫芦藓的结构
以苔藓植物葫芦藓为例,学生读图3-15,尝试说出葫芦藓各部分的组成。
提示学生葫芦藓的根为假根,主要有固着作用。
用幻灯片图片显示葫芦藓植株的高矮,使学生对苔藓植物植株的大小有直观的了解。
葫芦藓开花么?如果没有花,不结果实,同学都想试着种出葫芦藓,怎么办?用什么获得新的葫芦藓植株呢?---引出苔藓植物的繁殖特点:利用孢子繁殖。
学生思考孢子和种子的区别
3.现实中,你还见过哪些苔藓植物?
根据地钱和葫芦藓的结构特征,学生尝试总结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和主要特征。
学生思考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尝试回答。
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常识回答,教师注意纠正错误。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没有。
种子是器官,有多种组织组成,孢子是生殖细胞,不是器官。可得出苔藓植物比被子植物低级的结论。
学生回答
板书题目 一、苔藓植物
教师可在此处提示学生回忆藻类植物的叶状体,被子植物叶片与苔藓植物的叶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苔藓植物的叶无叶脉,叶和茎的结构相对被子植物来说简单。
教师解释葫芦藓的孢蒴中还有孢子,待孢蒴成熟后,孢蒴裂开,孢子散发出去,遇水生长成新的植株。
教师可以适时出示地钱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分析地钱的生活环境和结构组成。
教师注意纠正错误。注意根据生活环境条件补充苔藓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植物这个概念。
教师不要强求学生回答正确,可以适当补充苔藓植物与自然和人类的关系。
二、蕨类植物
同样处于古诗,诗经中有对蕨菜的描写,你知道蕨菜属于哪类植物么?
1、肾蕨的结构
请同学们仔细图3-18的肾蕨图片,结合我们的幻灯片分别找出它的根、茎和叶来。
它的根是哪类根?
茎是什么类型的茎?
肾蕨靠什么繁殖?
肾蕨的孢子位于哪个结构?
教师出示蕨菜模式图,让学生根据肾蕨的学习,尝试说出蕨菜的各个结构。
师生一起总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蕨类植物与人类的生活
先让学生举例,说出他们见过的蕨类植物。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对常见蕨类有直观认识。
三、总结:对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异同。
提示学生思考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和被子植物的不同,引出孢子植物的概念,并让学生根据这三类植物的进化特征,总结出它们的进化趋势: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学生回答
学生看书了解后,在幻灯片上找出各个部分,说出名称。
根为不定根,茎为地下茎,根状茎。
靠孢子繁殖
叶背面边缘处的孢子囊中。
学生单独回答
学生尝试回答问题
学生同桌互相提示,填表并回答
板书:二、蕨类植物
教师给出孢子囊显微镜下的图片,让学生再次体会孢子是生殖细胞而不是器官的概念。
教师注意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解说,在讲满江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满江红变色的原因(与液泡中的花青素有关,秋天叶子变红。)
以及煤的形成和古代蕨类有关。
板书:三、比较
提示学生把表格记录到适当的位置,便于今后的复习。
四、练习巩固学习的知识
作业布置:随堂练,复习前三章内容,准备期中考试。
板书设计: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 二、蕨类植物 三、三类植物的比较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