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版七上生物 4.9哺乳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少版七上生物 4.9哺乳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16 08:3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哺乳类
Ⅰ、教学设计说明
?
?
一、教材分析
?
本课主要研究哺乳类的结构特点及其分类,在学习了脊椎动物的其它类别之后,哺乳类作为最高类别,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都更复杂,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更强,学习这一内容,将有利于学生进化观点的建构,为下一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
二、教学设计意图
??
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教学理念,本次教学的设计意图有以下体现:
?
1、??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以七个“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板块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本次教学的特色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充分把教材中隐藏的问题活动化、探究化,让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活动中,去体验学习的奥秘,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符合现代教学理念;通过自主探究来落实课内的知识要点(如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分类等),并延伸课外知识(如单孔类、有袋类分布的地理学原因及野生动物保护等),最终促进本次教学中核心概念“哺乳类——高度适应环境的脊椎动物”的有效建构。
??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次教学中通过哺乳类的经济价值的探讨,结合非典和禽流感的爆发,引发我们人类该如何与野生动物和平相处、如何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情感教学,既拓展了课外知识,又可将其视作为一次人格教育、道德教育。
??
3、??重点难点的选择基于以下考虑:
??
通过对哺乳类特征的归纳,促使“哺乳类与环境高度适应以及生物进化”等概念的建构,这是生物学教学的任务;
??
通过“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拓展,让学生认识到哺乳类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应该做好保护和控制工作,合理开发和利用,增强保护哺乳动物的意识,也是生物学教学结合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
Ⅱ、教案
?
一、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
知道:(1)、哺乳类的神经系统、牙齿、体温、四肢、生殖等特征;
?
(2)、哺乳类的分类及代表动物;
??
(3)、哺乳类和人类的关系。
??
理解:哺乳类形态结构特征的进步性表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
2、 过程、方法与能力:
??
(1)、通过对相关信息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
(2)、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
(1)、通过哺乳类与人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深生物学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
?
(2)、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
(3)、通过比较教学,完善学生有关于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生物进化等学科概念的建构。
?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
1、??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其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
?
2、??哺乳类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有效地利用并保护动物资源
?
?
三、教学时间: 1课时(45分钟)
?
?
四、教学对象:上海市淞谊中学七年级学生
?
?
五、使用教材: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生物》(七年级第二学期)
?
??
六、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
学生活动
?
诊断性评价
?
课前准备
?
布置学生活动任务:
1、??预习《哺乳类》
2、??搜索收集资料
?
?
利用英特网或其他资源完成资料收集工作:
(1)哺乳类中单孔类和有袋类的地理分布情况和原因
(2)海豚可治病
(3)哺乳类和人类的关系(经济价值)
?
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
课题引入
?
能在空中飞行的蝙蝠是鸟吗?
终生生活在水中的鲸是鱼吗?
?
凭已有的经验判断蝙蝠、鲸的类属——哺乳类。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活动任务:1、??预习《哺乳类》 2、??搜索收集资料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诊断性评价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活动任务:
1、??预习《哺乳类》
2、??搜索收集资料
?利用英特网或其他资源完成资料收集工作
(1)哺乳类中单孔类和有袋类的地理分布情况和原因?
(2)海豚可治病
(3)哺乳类和人类的关系(经济价值)
?
?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
?
课题引入
?
?能在空中飞行的蝙蝠是鸟吗?
?
?
终生生活在水中的鲸是鱼吗?
?凭已有的经验判断蝙蝠、鲸的类属——哺乳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特征?
?1、??创设情境——提供动物卡通图片材料;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务——找出哺乳类,说出它们的名称,阐述你的理由。
2、??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与环境有着高度的适应性,分布遍布于地球上的每一种自然环境里。?
1、??完成自主探究活动一(以下各探究活动详见附件),并汇报结果;通过与其它动物类别进行纵向比较,归纳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特征。
2、??举例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总结哺乳类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建构生物体结构与环境相适应以及进化等核心概念。
二、哺乳类的分类?
?1、??设问:哺乳类可分为哪几类?
2、??引导探究任务——结合生殖方式特点,将三类哺乳类按进化地位进行排序。?
3、??创设情境——注意教材中提及的“单孔类、有袋类产在澳洲”;
引导探究任务——单孔类、有袋类(个别见于南美洲草原)的动物都生活在澳洲,而在其它大洲不见有分布,这是为什么呢?
4、??创设情境——提供一组真兽类动物的图片资料;?
引导角色扮演任务(真兽类常见种类的再分类)——“我们是同类”:如果你是虎、牛、鼠······,请按你的类别站到相应的位置,并阐述你们的理由。?
?1、??回答提问。
2、??分组讨论完成自主探究活动二,填写任务表格,并汇报活动结果。
3、 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资源共享,完成自主探究活动三,并交流。
4、 采用游戏形式完成自主探究活动四。
完善生物进化观点的构建,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整合其它学科(地理、历史)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游戏型的自主活动意在调节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在“玩”中感悟了知识。?
三、哺乳类和人类的关系
?创设情境——我们人类自身作为哺乳类中的一个成员和其它动物朋友们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和周围的这些动物有些什么联系呢??
引导探究活动任务:
(1)你听说过海豚可以治疗人类的疾病吗??
(2)哪些哺乳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有何价值???
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前的信息收集,各抒己见,资源共享,完成自主探究活动五,并交流。?
密切联系生活,延伸课外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四、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创设情境:非典和野生动物的关系:
(1)假如果子狸会说话,它一定会憎恨人类,它会说些什么呢?。。。。。。?
(2)假如果子狸会说话,它还会感谢人类,它又会说些什么呢?。。。。。。?
(3)展示图片:被活取胆汁的熊,??
简介熊胆汁的药用价值和被活取胆汁的熊的悲惨命运。?
引导探究任务——请你结合去年的非典和今年初的禽流感,谈谈我们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利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如何与我们的动物朋友们温馨和平地共处在同一个星球上。
畅所欲言
分组讨论、交流完成自主探究活动六。
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进一步树立、增强爱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
五、结束语?
?师生共鸣——善待动物!善待环境!善待一切!?
六、课后拓展?
?创设情境——提供一张漫画;?
引导课后拓展任务——请你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你能给这幅漫画起个恰当的名字吗?
课后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完成自主探究活动七作为本次教学的作业。
发挥学生充分的想象力和扩散思维。?
一次成功的教学,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
1、??双主体的作用凸显无疑
(1)???????学生定位:整个教学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通过七个自主探究活动(包括个人活动形式和小组活动形式)任务,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概念。这样的概念不会是干瘪乏味的,这样的知识学生才会感到有趣味、有价值。?
(2)???????教师定位: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情景,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亲知而获真知”,引领学生有效地建构生物学概念。
2、开放的课堂重视课内外的衔接
教学大纲中有关本节内容局限于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主要种类的认知,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通过探究活动任务的设计恰如其分地链接了书本外的知识和社会焦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整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在情感体验、价值观、科学探究的素养等多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如期地达到了目标。?
当然,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也不乏不足之处。?
1、??因为顾虑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本人在“哺乳类和人类关系——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教学环节中没有大胆地设计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创设了情景来引导问题的产生,这与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探究学习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2、??“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一”的设计中,本人选择了一张卡通图片来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哺乳类,而这张图片由于带有卡通成分影响了学生的正确判断(把鸭子看成了是鸭嘴兽),这一不足有待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