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 温度》教学设计
刘丹丹
【教材简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数的认识范畴。负数的学习是对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充,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的认识,并有了一定的数感,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熟悉的温度出发,丰富负数的现实背景,从而初步感受和理解负数。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负数,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遥远与陌生。在生活中学生都收看过天气预报,对零下温度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但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基础上,所以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
【设计理念】
本课是基于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学时适时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全心全程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体验用符号表示温度的必要性,能正确读写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会在具体情境中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温度。
2.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时间
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条件/手段
组 织
教 学
及 导
入
(3分钟 )
1.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天气预报来导入新课,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借机提问:
天气的冷暖用什么来表示?当温度低时,你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表情?
1.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表演。
微视频
新
知
的
呈
现
与
巩
固
( 20分钟)
在观察的过程中熟悉温度计的特点,知道温度的单位名称,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作好铺垫。
2.通过记录温度,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符号记录的简洁性和必要性。
3.学会从温度计上看温度,并表示温度。
引导学生对温度进行分类是对有理数分类认识的渗透,为后面的比较大小服务。
5.引导帮助学生从直观比较上升到抽象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
1.教师呈现温度计图,提问:仔细观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播放课件,这是同一天在两个地方测得的温度,我们发现它所对应的刻度都是5℃,提问:这两个5℃一样吗?你能不能想出一种方法,来简单的表示和区分这连个温度呢?
教师出示气温图,提问:图中显示的温度是多少?你是怎么读的?
4.教师逐步引导:如果要把这些温度分一分类,你觉得分几类合适?为什么0℃要单独分一类?哪一类温度最高?哪一类最低?
零上温度很好比较,那零下温度呢?比如
-5℃与-17℃,先在温度计上标示出来,再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小组观察讨论,找出温度计的特点:
单位、液柱、刻度等。
2.学生独立思考,在作业纸上写出用各自的表示方法。
3.学生观察,尝试读温度。
4.学生认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清晰。
5.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总结规律,交流汇报。
认识温度计
写一写,说一说
读一读,写一写
一步步展示板书
集体作答
休
息
操
小
结
( 3分钟)
1.以休息操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温度的读、写与比较。
1.教师边小结边比划动作。
1.学生跟着教师做操。
做一做
新
知
识
的
巩
固
与
活
用
( 14分钟)
1.结合天气预报的读写,体会符号记录的简洁、方便。
将温度的读写进一步深入。
设计“猜温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同时还蕴含着负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温度计变形”环节,将温度计延伸至数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行渗透。
1.教师出示天气预报图,请一名学生来播报天气。
2.教师请五名学生来各抽取一张标有温度的卡片,要求:先读出各自的温度,再听口令来站队。
教师出示游戏规则:出题者默想一个温度并将其写在一张纸上,答题者来猜出题者写下的温度,若猜测错误,出题者可提示“高了”或“低了”,直到猜出正确结果为止。
4.教师出示PPT,引导学生观察,提问:零下温度再哪边?若我给它加上数字,括号里面应该填什么?
1.学生根据播报情况,在学习卡上记录各城市的最高、最低温度。
2.学生先读出卡片上的温度,再齐答并根据相关口令判断。
学生猜测出题者的写下的温度。
4.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小播报员
温度排排站
心有灵犀
温度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