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大气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难点:风的形成过程及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别。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
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 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 情境教学法:
5、 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Flash动画,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教学过程:
解决步骤:
1、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
播放Flash课件中插入的2003年9月2日发生在
深圳市的13号台风“杜鹃”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
一下大气运动的真实情况,并提出如下问题:大气为什
么会运动?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从而导入新的课题。
(板书课题:大气运动)
2、 知识准备: 设计意图
(1)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演示:在空地上烧废纸,让学生注意观察灰烬的运
动情况,并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2)一般情况下,气温高处气压低,气温低处气压高;
空气密度大,气压高,反之小。
(3)一般情况下,空气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
(4)一般情况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有了以上知识后,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了。
(板书: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3、展示课件或在黑板上画出如下图:
B(热) A(冷) C(热)
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A、B、C三地为什么会有冷热差异?A、B、C三地气压
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空气将发生怎样的运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到讲台上画出热力环流图。
然后,再用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B(热) A(冷) C(热)
4、据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
实际上,一些用心的同学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就有
可能发现了问题,如:为什么示意图上,海拔高处的气
压比海拔低处的气压还高呢?为什么图上有的地方,大
气从低压处流向高压处呢?等等。
结论是: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板书: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各地冷热不均。)
5、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知识分析“城市风”、
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
作用,展示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过程,将取
得很好的较果。
6、案例分析: 设计意图
下图中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居民发现,当地每天
大气污染的程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试分析讨论当地大气
污染的日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由于资金的原因,该
城市的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布局暂时不能作
大规模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减轻商业、文化及住
宅区所受的大气污染?
7、承转:
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大气运动有垂直方向上
的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就
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风的形
成知识。
(板书: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解决步骤:
1、旧知链接:(可让学生回答)
(1)、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2)等压线的定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
的连线。
(3)、风向的定义:风的来向。
(4)、摩擦力方向的特点:与运动物体的方向相反。
2、新知讲授: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
压的力,方向由高压指向,并且垂直等压线。
(板书: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
(2)、形成风的三种情况:
此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学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课件展示形成风的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
边展示课件,边讲解。并不断提醒学生三个力与风向之
间的关系。
1015 1015 1015
1000 1000 1000
水平气压梯度力 考虑地转偏向力 再考虑摩擦力
风向 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然后,要学生上讲台画出风向(以南半球为例),进一 设计意图
步巩固所学。
(板书:2、形成风的三种情况)
3、问题探讨:
利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知识,从理论上分析:
(1)两个力作用下形成的高空风风向是否有可能与等
压线斜交?
(2)三个力作用下形成的近地面风风向是否有可能与
等压线平行?
4、名题点击:
下图中ABCD为北半球中纬度海平面上的点A、B两点水
的沸点为99.95℃,C、D两点水的沸点为99.80℃。关于
图中O点的风向正确的是: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5、引导学生进行本课小结:
一、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二、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地面的冷热不均
三、形成风的三种情况: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再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再考虑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6、作业布置:
1、下图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图1),风向正确的是:
2、让有FLASH知识的同学设计一个“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动画图,
并在班上展示给学生看。
附: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 C
2.关于热力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指空气的垂直运动 B.指空气水平运动
C.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D.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大气运动形式
【解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是由空气的冷热不均造成的。
【答案】 C
3.北半球高空一飞机向西行,飞行员右侧是高气压,左侧是低气压,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飞机逆风而行 B.飞机顺风而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北向南,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向右偏转,直到与等压线平行,这时风从东向西吹。所以飞机顺风飞行。
【答案】 B
4.人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他的( )
A.右前方 B.左前方 C.右后方 D.左后方
【解析】 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偏。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压。背风而立,高压应在左后方。
【答案】 D
5.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A.地球引力 B.太阳辐射能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地转偏向力
【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答案】 C
6.地区间的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 )
A.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B.上升运动
C.下沉运动 D.水平运动
【解析】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然后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
【答案】 A
7.观察图2—12,想在图中布局化工厂,应选在哪个位置最好( )
【解析】 由于城市人口多,释放出大量人为热量使城市气温升高,空气上升,近地面空气又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并把污染物也带入城市,为了尽量减轻对城市的污染,布局工业时,应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并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重复污染。
【答案】 A
8.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A.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B.地转偏向力
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D.水平气压梯度力
【解析】 各纬度之间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同,造成各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答案】 A
9.图2—13为北太平洋海区。在甲、乙两处测得水的沸点为99.4℃,在丙、丁两处测得水的沸点为99.8℃,则近地面M点的风向为( )
图2—13
A.西北风 B.北风 C.东南风 D.西风
【答案】 C
二、双项选择题
10.关于热力环流正确的叙述是( )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
B.热力环流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
C.空气遇冷使空气膨胀上升
D.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解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空气遇冷相反,在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由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
【答案】 AB
11.图2—14为热力环流图示,画法正确的是( )
图2—14
【解析】 傍晚的山谷中热量不易散失,谷内温度要比山顶、山外高,故仍继续着热力环流,晴朗的白天地面升温快,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而海洋升温慢,温度低,空气受冷下沉。
【答案】 BD
三、综合题
12.读“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15),回答:
图2—15
(1)图中方框内是低压还是高压,用“高”或“低”填在图中。
(2)从空气的垂直运动来看:热的地区空气 ,冷的地区空气 。
(3)从水平方向看:空气从 气压流向 气压。
(4)乙图的空气环流是因 引起的,因此称 环流。
【解析】 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增大,形成高气压。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
【答案】 (1)甲图A上为高压,B、C上为低压,乙图A上为高压,A下为低压;B、C上为低压,下为高压。 (2)上升 下沉 (3)高 低 (4)地面冷热不均 热力
13.读图2—16完成相应的要求。
图2—16
(1)在图中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
(2)判断此图属于 (南、北)半球图,判断依据是 。
(3)此图属于 (高、低)空大气运动,判断理由是 。
【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对风有阻碍作用。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答案】 (1)如下图
(2)北 风向在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上右偏 (3)低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而图中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4.读图2—17,完成下列题目。
图2—17
(1)图中V箭头表示A空气匀速运动方向,此图是(南,北)半球气压分布图。
(2)F1是力 ,与等压线 ,且由 气压指向 气压,大小 。
(3)F2是 力,它与风向V ,对风速 影响。
(4)F3是 力,它与风向V 。
(5)F1、F2、F3三种力的合力为 。
【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小不变。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对风速不影响,在南半球向左偏转,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当三者合力为零时,风速大小不变,匀速运动。
【答案】 (1)南 (2)水平气压梯度 垂直 高 低 不变
(3)地转偏向 垂直 不 (4)摩擦 相反 (5)零
第二课时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
一、学习目标:
1、
2、 在理解热力环流的基础上,理解三圈环流,并能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3、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难点:
1.三圈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探究
难点:重点即难点
课时:2课时
一、三圈环流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海洋 陆地
7月份 副热带高压 亚洲低压
1月份 副极地低压 亚洲高压
三、季风环流
概念、成因、分布及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大气运动最经常的是哪两种形式?
【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也造成了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那么,这种温度差异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讲授】
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阅读课本P4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单圈环流
成因1: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
结果1:形成单圈环流
成因2:地转偏向力
结果2:形成三圈环流
3.低纬环流
赤道上空:南风→西南风→西风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向北流,形成南风;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南风不断偏转成西南风;到30°N附近形成西风
结果: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4.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副高→西南风(盛行西风)
极地高压→东北风(极地东风)
小结:南半球相反。
5.气压带和风带
读图2.16,了解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位置。
注意南北半球的比较。
6.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图2.17,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2)北半球:大致夏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
(3)结论: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1.三圈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
【巩固】
读右图,按要求完成:
1.在图中画箭头表示组成环流的气流方向。
2.写出气压带A、B的名称,分析它们的不同成因。
3.写出风带C、D、E的名称,说明它们的风向分析它们的成因。
【布置作业】复习本节
巩固练习(与第三课时在一起)
第三课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
1.观察“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说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阅读“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的变化,并列表比较。
3.运用“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形成示意”图,说出东亚季风风向的季节变化,分析归纳东亚季风的成因。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东亚季风的成因;
难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海陆气压活动中心的变化。
三、教学方式:
探究式、讲授式
四、教学流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人:上节课同学们学习的大气环流是假设地表是均匀的,如果考虑到实际情况中的海陆分布、地形、地势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将比上述情况复杂的多。提问:夏季,到海滨游泳,沙滩和海水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实验:“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开灯5—10分钟后提问:水和沙的温度有何变化?关灯5—10分钟后提问:水和沙的温度有何变化?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结:引导学生分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温度变化对气压的影响。多媒体演示:[夏季] 低压 高压 热 [冬季] 高压 低压 冷出示:1、7月等压线图,引导学生读图:提问:1月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气压状况?7月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气压状况?小结:亚欧大陆北太平洋1月7月过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1、7月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对东亚冬夏季风向有何影响?引导学生阅读:“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形成示意”图,提问:1月、7月季风源地、风向? 明确季风的概念。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季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东亚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小结:冬季风夏季风源地性质风向形成原因课堂小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东亚季风的成因。 思考、回答观察并回答观察读图回答归纳、总结、填表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回答学生总结归纳东亚季风的成因归纳、总结、填表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总结、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总结、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实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变化----东亚季风的形成
海陆分布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闭合环流是实际存在的
B.各环流的位置是常年不动的
C.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D.大气环流又分为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两部分
【解析】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分为低纬、中纬、高纬三个部分,各环流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变化。闭合环流是在不考虑大气运动中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为前提的,是不存在的。
【答案】 C
2.气压带、风带开始向北移动,是在下列哪个日期(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解析】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每年的12月22日,气压带、风带也随之移到最南的位置,从这里开始,气压带、风带又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答案】 D
3.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D.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
【答案】 C
4.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低压带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的一支偏转为
(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 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所以这支气流在南半球偏转为东南风。
【答案】 A
5.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压控制下,气温都很高
B.高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
C.所有气压带都是由冷热不均形成的
D.中纬西风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容易成云致雨
【答案】 D
6.下面四个风向中,表示南半球西风带风向的是( )
【解析】 西风带是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风,在南半球向左偏转,成为西北风。
【答案】 B
7.6月份在北半球,12月份在南半球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极地高压带 D.赤道低压带
【解析】 地球上的气压带由于季节的变化而南北移动。能够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气压带只有赤道低压带。
【答案】 D
8.南极洲由大陆中心吹向四周的盛行风为( )
A.逆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B.顺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C.逆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D.顺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解析】 由极地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的风为极地东风,在南半球向左偏,围绕南极洲大陆呈逆时针方向。
【答案】 A
9.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性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 C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共4个高气压带4个低气压带
B.低气压带均由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
C.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性质是炎热干燥的
D.全球有三个风带
【解析】 全球共7个气压带,其中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6个风带。气压带的形成,有的是热力因素,有的是动力因素,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炎热干燥。
【答案】 C
二、双项选择题
11.下列气候类型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热带草原气候是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是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而成。
【答案】 CD
12.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地球自转偏向力
C.太阳辐射对高低纬的加热不均 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 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转偏向力是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
【答案】 BC
13.由于热力原因而形成的气压带是( )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极地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解析】 看到“热力原因”,不要只联想到“受热”,其中还包括“受冷”等涉及到热量变化、热量差异的因素,所以赤道地区常年受热,空气上升而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两极地区常年受冷,空气下沉而形成极地高气压带,二者都属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
【答案】 BC
14.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台风
C.洋流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 南亚季风的形成除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外,还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控制南亚的西南季风。
【答案】 AD
15.关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基本上是断块状
B.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被海洋上的热低压切断
C.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D.北半球基本上是条带状
【答案】 AC
三、综合题
16.读图2—21,完成下列要求。
大气环流图
图2—21
(1)图中各字母所在的气压带名称是:
A ;B ;C ;D 。其中盛行上升气流的是 。
(2)在气压带之间画出各风带的风向,并注出各风带的名称。
(3)极锋是哪两个风带的气流交汇而形成的
(4)用箭头表示三圈环流的方向;图中①代表的是 风,②代表的是 风。
(5)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的地方成低压、冷的地方成高压
B.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在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C.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D.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解析】 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有关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其中气压带的成因是关键。气压带的成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热力原因,由冷热不均造成;另一类由动力原因造成,三是有关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和分布,其中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对称分布。三是各气压带、风带空气运动的方向,其规律是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高气压带气流下沉。风从高气压带流向低气压带,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四是各气压带内的天气状况,规律是低气压带多云雨,高气压带多晴天。五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其规律是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具体表现为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答案】 (1)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BD
(2)略
(3)极锋是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纬度60°附近相遇形成的锋面。
(4)北半球低纬环流顺时针,中纬环流逆时针,高纬环流顺时针;南半球低纬环流逆时针,中纬环流顺时针,高纬环流逆时针。
①中纬西 ②东北信
(5)BC
17.读图2—22,回答下列问题。
图2—22
(1)此图表示的是 月季风图。E的风向为 ,F的风向为 。
(2)A、B、C三地中,气压低的是 。
(3)盛行E季风时,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特点是 。
(4)E季风的成因是 。F季风的主要成因是 。
【解析】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在大陆上形成低压,海洋上为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这就是亚洲东部的夏季风。这时我国东部地区受到季风的影响,高温多雨。南亚季风的形成,除受海陆热力性质影响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主要因素,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成为西南季风。
【答案】 (1)7 东南 西南
(2)AB
(3)高温多雨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8.读半球三圈环流剖面图(图2—23),回答下列问题。
图2—23
(1)纬度为0°、30°、60°、90°的点依次是 、 、 、
。
(2)A处的降水类型常年以 雨为主;B是 风带,它是
环流圈的组成部分。
(3) C气压带被大陆相反的气压中心切断时,时间是 月(1或7)。
(4)D所在的风带若在南半球吹 风;终年在D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在
洲分布最广。
(5)在极点上空观察F风带,其风向呈 时针方向运动。
(6)若有一架飞机从赤道飞往北极地区,飞行高度始终距地表15000m,则此飞机先是在
(大气层)中飞行,而后在 (大气层)中飞行;至北纬30°附近,已知近地面气温为30℃,问飞机所在的高度气温约为 。当飞至F地上空时,飞机一装有温度计的降落伞坠落。估计温度计所显示的数字有可能呈现怎样的变化?请在图2—24中大致绘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曲线。
图2—24
【解析】 本题综合性较强,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答案】 (1)A C E G (2)对流 东北信 低纬
(3)7 (4)西北 欧 (5)顺
(6)对流层 平流层 —60℃(绘图提示:随高度减小,温度先降温后升温。应注意温度变化曲线中转折点的高度大约为8000米~9000米)
第四课时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一、课标要求: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具体要求:运用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示意图,描绘其主要天气特点,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情况。
活动建议: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从图片和简易图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概念。
2.运用简易天气图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天气系统及其形成原因。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四、教学方式 :指导观察法、探究法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五、教学流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教学或活动建议: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 导入新课: 演示最近几日北京地区的天气预报(选择我国受冷锋、暖锋活动影响的天气预报图)。引出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分析:依据预报内容:介绍冷锋、暖锋、低压、高压、气旋、反气旋这些是天气系统,由于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天气状况。这一节主要学习《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与天气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画图并讲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的概念。演示:冷锋形成的动画, 〔问题探究〕1、 什么是冷锋?冷锋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如何)?2、 绘制冷锋天气及符号图,指出气团的移动方向及及性质、降水区域的分布?演示:暖锋形成的动画 〔问题探究〕1、 什么是暖锋?暖锋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如何?) 2、 绘制暖锋天气及符号图,分析气团的移动方向及性质、降水区域的分布?3.比较冷暖锋的异同? 分析,列表比较冷锋和暖锋:类 型冷 锋暖 锋概 念天 气状 况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举 例分析“黄梅时节家家雨,清明时节雨纷纷”与哪种锋的活动有关?分析这种天气现象在我国的分布?提问:什么叫准静止锋?其天气特征如何?承转: 选择当地受高压或低压活动影响的天气预报图。下面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形式的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演示“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及天气”。根据北半球的图,指导学生画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图。手势演示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北半球右手、南半球左手),并出示手势图。提问:(1)气旋的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那么中心的气流将如何运动?气温如何变化?天气状况如何?(2)反气旋的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运动,那么中心的气流将如何运动?气温如何变化?天气状况如何? 请绘制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风向示意图(即绘制图中各点的近地面风向),并简短描述它们的水平气流特征。 天气系统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水平气流状况北半球[南半球中心气流状况 天气状况白斑病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不再陌生,更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指导生活。 学生观看简易天气符号;观察身边天气状况; 阅读课文了解气团知识, 观察思考结合课文2-1-7示意图,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结合课文2-1-8示意图,思考回答 观察、分析学生填表对比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学生观察分析 练习绘制示意图学生填表分析、对比 识读简易天气图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叙述,激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同时又引入正课。 引导自学,掌握基本概念。为“锋面天气”作铺垫。 观察感知,加深理解锋面概念及天气状况培养学生处理图文信息,提高观察辨别能力深化对地理事象发展过程的认识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理解低气压系统、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培养学生处理图文信息,提高观察辨别能力深化对地理事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暖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锋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
B.降水多发生在锋后
C.暖锋过境时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D.锋面从高纬方向移来
【解析】 此题是考查暖锋的有关知识。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一方移动的锋,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降水,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前。
【答案】 C
2.在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中,有两支冷暖性质不同气流相遇的地带位于( )
A.赤道附近 B.极地附近
C.南北纬30°附近 D.南北纬60°附近
【解析】 从极地向较低纬度运动的冷气流与从副热带高压向较高纬度运动的暖气流,在南北纬60°附近地带相遇,形成极锋。
【答案】 D
3.图2—28所示四幅冷、暖锋示意图中,A、B、C、D四地大致位于同一纬度,此时气温最低、气压最高的地点是(不考虑地形和海陆因素)( )
图2—28
【解析】 此题考查对用符号表示的冷暖锋的认识。黑三角表示冷锋,三角方向指冷气团向前运动的方向,黑半圆表示暖锋,半圆方向指暖气团向前运动的方向。要使气温最低、气压最高,需在冷气团一侧。A在冷气团一侧,B在暖气团一侧,C、D也在暖气团一侧。
【答案】 A
4.下列天气过程中,属于暖性反气旋控制下的是( )
A.寒潮 B.台风 C.梅雨 D.伏旱
【解析】 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天气晴朗干燥。伏旱地区,炎热、干燥,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
【答案】 D
5.图2—29所示四幅图中,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
图2—29
【解析】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砧状云,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
【答案】 C
6.图2—29所示四幅图中,表示暖锋天气的是( )
【解析】 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爬升,形成堡状云,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前。
【答案】 A
7.关于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中心为高气压 B.南半球是逆时针方向
C.其中心有上升气流 D.地面气流呈辐散状
【解析】 气旋的中心气压为低气压,地面气流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形成云雨天气,气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答案】 C
8.属于南半球反气旋的是( )
图2—30
【解析】 反气旋中心气压为高压,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偏,因此南半球反气旋为逆时针旋转辐散。
【答案】D
二、双项选择题
9.关于锋面的正确叙述是( )
A.锋面一般为一个狭窄而又倾斜的过渡带
B.我国的一些灾害性天气大多与锋面有关
C.锋面都是由冷气团移向暖气团形成的
D.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无明显差别
【答案】 AB
10.我国由于冷锋活动而出现的天气有( )
A.夏季午后的雷雨 B.冬季爆发的寒潮
C.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的台风 D.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
【解析】 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冬季的寒潮,冬春的大风、沙暴都是冷锋活动引起的天气,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热带气旋。夏季午后的雷雨属对流雨。
【答案】 BD
11.图2—31所示图形中,能带来阴雨天气的是( )
图2—31
【解析】气旋的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入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被迫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所含水汽容易凝云致雨。
【答案】BD
12.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天气旋涡有( )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解析】 北半球的反气旋和南半球的气旋,水平气流是顺时针方向;北半球的气旋和南半球的反气旋,水平气流是逆时针方向。
【答案】 AD
13.读图2—32所示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图,其中属于北半球的是( )
图2—32
【解析】 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风向向右偏。
【答案】 CD
三、综合题
14.读图2—33,图中P1、P2、P3表示等压线,甲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分析回答:
图2—33
(1)该天气系统位于南北半球的 半球,反映的是高空还是近地情况 。
(2)该系统属于 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来说属于 。
(3)甲地目前在 气团控制之下,不久将经历 天气过程。
(4)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那么A、B、C、D四个区域中,目前以 区域为主。
【解析】 水平运动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近地面因受到摩擦力作用,风向不再与等压线平行,而是斜穿等压线。从气流向中心辐合可以看出,该中心气压为低气压,气流状况为气旋。冷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暖锋降水集中在锋前。
【答案】 (1)北 近地面 (2)低 气旋
(3)暖 冷锋 (4)AD
15.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图2—34)判断:
图2—34
(1)从气压分布状况看,该天气系统为 ,在它控制下的地区,天气 。
(2)下列关于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是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
B.东南沿海夏秋的台风是它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C.冬季它从寒冷的高纬内陆南下时,常常带来干冷的气流
(3)当它位于上海正东方向海面时,上海市区吹 风。
【解析】 气旋与反气旋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从天气系统示意图可看出,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可判断该天气系统是高气压(反气旋),其中心气流自上而下以补充低层向外流出的气流,因此形成下沉气流,在其控制下天气干燥。我国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过后的伏旱天气,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暖性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冬季它从高寒的高纬内陆南下时,常带来干冷的气流。当它位于上海正东方向海面时,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偏成东南风。
【答案】 (1)高气压 晴朗干燥 (2)AC (3)东南
16.图2—35中锋面移动是30 km/小时,城市目前是14时,说明:
图2—35
(1)该锋是 锋,判断依据是 方向移动。
(2)锋面什么时间将会移到城市上空,未来48小时内,该城市的天气将怎样变化
(3)某医院救治的128例脑溢血患者中,有116例是锋面过境时发生的。肺结核病人咳血,特别是婴儿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在锋面过境时发病率很高,为什么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根据图中冷气团的移动方向,知道该锋面是冷锋。根据锋面的移动速度可以计算出锋面到达城市上空的时间:(1440—70)30=24(小时),即次日14时左右移到该城市上空。未来48小时的天气变化,即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冷锋过境前后,气温、气压变化剧烈,老人、婴儿不适应。
【答案】 (1)冷 冷气团向暖气团
(2)次日14时前一段时间,云层逐渐增厚,风速逐渐增大;次日14时左右,锋面过境,出现雨、雪天气;冷锋过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气温突然下降,对老人和婴幼儿不利,易患感冒、肺炎。冷锋过境气压变化大,易造成脑溢血。
17.读“南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图2—36),完成下列题目。
图2—36
(1)在图上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和风向(用→)。
(2)甲、乙两图中,气旋是 ,反气旋是 。
(3)在甲、乙两图的左侧图上,画出气压中心的气流方向。
(4)甲往往带来 天气,乙带来 天气。
【解析】 气旋中心气压为低气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四周指向中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气流旋转辐合,在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中心气流上升,容易形成阴雨天气。反气旋反之。
【答案】 (1)略 (2)乙 甲
(3)甲左侧箭头向下,乙左侧箭头向上。
(4)晴朗干燥 阴雨
创设情境,引入正题。
为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思考提供必要的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并培养、训练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更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冷热不均现象无处不在,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加深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为下面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充分利用Flash多媒体动画课件,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有学生提出此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学科间知识的迁移能力。
讲练结合,不仅可以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学生对好的题目很感兴趣,容易接受,效果好。
课后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
90°N 60°N 30°N 0°
冷却
受热
冷却
图1单圈环流
暖而轻的气流
冷而重的气流
极 锋
极地高压
副极地低压
副热带高压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冷而重的气流
中纬和高纬环流
极锋
90°N 60°N 30°N 0°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