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1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从集散程度、呈现形态与规模等方面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2.探究气候、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要素,通过对地表形态的分析能够说明自然条件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
(原因: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的影响;并且,这种影
响应通过据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作纯理论的阐述。)
四、教学流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阅读地形图,分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指导学生读海淀地形图[指导学生读人口分布图 读图概括海淀区地形分布特点读图概括海淀区人口分布特点 落实课标的“阅读地形图,分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的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方法
阅读地形图,分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指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问题:(1)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的基本分布;(2)找出熟悉的城市名称并在图上指示出大致的位置;(3)描述我国城市分布特点。 读中国地形图,分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得出结论。 落实课标的“阅读地形图,分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的要求。学生运用分析方法
地形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指导学生读巴西地形图、人口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4-1-5兰州地形与城市发展图 学生读图概括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落实课标的“阅读地形图,分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的要求。学生运用分析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4-1-7世界特大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关系。以北京为例,季风气候对有污染的企业布局的影响。收集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分析水、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学生结合材料、读图分析,得出结论。 拓展知识提升能力
五、板书设计 地形对城市集散程度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地形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地形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气候、水、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格局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案例分析法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课标没有要求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选择案例教学的方法,以海淀区作为案例,通过实际的事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而不作纯理论的阐述。
教学流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案例呈现:说明海淀区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生读(海淀地形图和海淀交通图)思考分析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师提问:1、我国东西部铁路线的疏密程度有何差异?2、为什么青藏高原铁路线稀疏,而东部的平原区铁路线密集?3、我国铁路线的分布与地形、地势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4-1-1,中国地形和地势图4-1-2)、思考,分析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讨论。 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影响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经济、人口、城市、国土开发,科技、资金等。我国幅员辽阔,规定的气候,水文和地貌自然要素差别很大,各地的运输方式也不一样。如南船北马,就是因为我国南北方气候,水文不同形成的。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京包线南口—康庄段的线路形状图)分析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影响。 学生读图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线路的具体走向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P81“南船北马”。 学生自主阅读,概括总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地形——尽量在平原,山区应避开陡坡地质——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段河流——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处人口疏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交通线路的走向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自然条件对交通的影响 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
巩固练习
夯基达标
1.关于城市分布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南方城市多临江而建②青藏高原城市多建在河谷地区③西北地区城市多建于绿洲上④北方多有色金属矿业城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江河有供水和运输功能,南方多河流,所以城市多临江而建;青藏高原气候冬季严寒,河谷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城市多建于此;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绿洲有高山冰雪融水为城市供水;在我国有色金属多分布于南方,南方多有色金属矿业城市。
答案:C
2.从城市选址来看,上海、天津、纽约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
A.位于海岸水运转陆运的转换处
B.邻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
C.居于灌溉条件便利的大河冲积平原
D.位于当地物资易于汇集的军事要冲
解析:三城市都位于大河的入海口,水运转陆运的转换处。
答案:A
读“台湾轮廓图”,完成3—4题。
3.造成台湾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
解析:西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答案:B
4.图中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 )
A.平原地形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铁路沿线 D.濒临大海
解析:图中城市均沿铁路沿线分布,因此铁路沿线是图中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
答案:C
5.限制我国华北平原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能源 D.水资源
解析: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有丰富的煤、石油等能源资源,因此地形、气候、能源是有利因素,但是由于该地降水量偏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400—800毫米),且城市人口众多,工业较发达,耕地面积广,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所以人均水资源少。
答案:D
下图分别为A、B、C三个城市示意图,据图完成6—8题。
6.三城市中,最先形成的应是( )
A.A城市 B.B城市
C.C城市 D.B城市和C城市
7.三城市中,最后形成的应是( )
A.A城市 B.B城市
C.C城市 D.A城市和C城市
8.城市B形成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便利的水运条件 B.雄厚的农业基础
C.丰富的煤铁资源 D.悠久的历史
解析:A城市是洛阳,是黄河中下游古老的城市。B城市位于英格兰中部,其形成时间应是在产业革命后伴随着煤炭、铁矿资源的开发形成的。C城市为休斯敦,是伴随着墨西哥湾沿岸的石油开发而形成的,其形成时间最晚。
答案:6.A7.C8.C
9.关于气候与城市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多数城市的分布只要求气温适中②大多数城市的分布只要求降水适中③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降水适中④世界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A.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
解析:气温适中、降水适中适于人类生活,因而世界上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带,特别是气候条件比内陆更为优越的沿海地区。
答案:A
10.下图所示的最小风频为东北风,其布局合理的是( )
解析:为了减小对居民区空气的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应布局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居民区与工厂间设置绿化带,同样是为了减轻污染。
答案:C
11.下列城市中依次以石油、煤矿和金矿发展起来的是( )
A.大庆、底特律、伯明翰
B.玉门、曼彻斯特、鹤岗
C.埃森、底特律、杜伊斯堡
D.阿伯丁、匹兹堡、约翰内斯堡
解析:大庆、玉门、阿伯丁的石油工业,伯明翰、曼彻斯特、杜伊斯堡、埃森的煤矿,底特律的汽车工业,约翰内斯堡的金矿。
答案:D
12.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
解析:城市的发育对地形、气候、河流都有要求。该题关键是会读图。
答案:B
13.古诗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影响当初蜀道建设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气候条件
C.经济因素 D.社会因素
解析:四川盆地周围被山岭围绕,内部也多低山、丘陵,所以在科技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复杂的地形条件严重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建设。
答案:A
14.有关交通线区位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路、公路的选线要尽可能避开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B.平原区的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多
C.公路在缓坡地上呈“之”字形弯曲
D.自然因素是山区交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台风路线、断层地带等,交通线路区位选择时要尽可能避开;平原地形有利于线路的建设;“之”字形公路一般在陡坡上修建;自然因素是山区交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科技因素。
答案:A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 )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软弱,易于开挖
16.为了防止断面处山体滑坡,下列适合的措施是( )
①植树造林②修筑梯田③控制车流量④整修、加固裸露岩体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5题,从等高线地形图中可知,高速公路穿越区为鞍部,地势较低,坡度小,易于工程建设。第16题,植树造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消除山体滑坡的动力,整修、加固裸露岩体使断面更牢固。
答案:15.C16.A
读下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
A.a B.b C.c D.d
18.在上述城镇城市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 )
A.土地生产力大小 B.水资源的多少
C.基础设施的建设 D.经济规划的设想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处交通便利,有充足的水源,绿洲面积广大,因此b最易形成城镇。该地处于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水资源是影响城市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答案:17.B18.B
1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区地形基本上以____________为界,明显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类。
(2)A处形成城区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条件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分布而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
解析:从地形图上可看出,200米等高线东侧地势平坦,而西侧等高线密集,且可达1 400米,所以应属山区。A处成为城区,从城市区位因素的自然条件分析,该地属平原,地势平坦,有多条支流在此处与干流相汇;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该地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而居民点往往沿河分布,平原多于山区。
答案:(1)铁路线(或200米等高线)平原山地
(2)属平原,地势平坦,有多条支流在此处与干流相汇;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
(3)交通线
20.下图表示的是“某区域的地形简图”,图中A处黑色方块表示煤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甲、乙、丙、丁、戊最先发育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戊三处假若先后都能发育成港口,请排序__________________(按时间先后)。
(3)武汉、上海、青岛、重庆四城市中所处区位与图中乙处相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戊四地中,__________________处最有可能发育成河海港。
(5)随着煤矿的开采,A处逐渐会发展成城市,但预计30年后此处煤将开采殆尽。请问决定A城规模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0年后A城发展面临一种什么困难?为了维持A城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解析:第(1)题,乙地位于河流的入海处,处在水运转陆运的转换处,易发育城市。第(2)题,乙处在水运转陆运的转换处,易成为港口;戊地位于海湾处,也会成为港口。第(3)题,上海处于长江入海口,与图中乙地位置相似。第(4)题,乙地位于河流的入海处,易成为河海港。第(5)题,矿业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在矿产资源开采的后期,要考虑矿业城市的转型,以防止城市的衰退。
答案:(1)乙(2)乙、戊、甲(3)上海(4)乙
(5)矿业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后期,资源开发所用的劳动力数量可能会减少,故A城市可能会面临失业率增高的问题;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矿产资源开采的后期应考虑城市的转型,如发展新兴产业、第三产业、旅游业等,以免城市衰退。
2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___________城市,原因是____________。
(2)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促进A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城市位于__________________地貌上。
(4)D城市适于发展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容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按目前图中表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中。
解析:第(1)题,A地处沙漠,D地处山麓地带。而B地处大河沿岸两河交汇处,C地处于河口,交通优越;且B、C地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农耕。所以最早形成城市的应该是B、C。第(2)题,A、C两城附近有油田,D城有煤和铁,所以共同区位条件是自然资源丰富。第(3)题, A地处内陆沙漠,对外交通不便,所以促进因素是铁路运输的发展。但当地气候干旱,水源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第(4)题,D城市附近有煤和铁矿,所以宜发展钢铁工业。但该工业易造成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E城附近有大量风景名胜,所以应以旅游为主导产业。随着交通的发展,在B、C、D、E四城市间的铁路交会处会形成一个新的铁路枢纽,所以该地可能会形成一座新城。
答案:(1)B、C位于河流汇合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3)石油水源河口三角洲
(4)钢铁破坏地表、污染水源和大气,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旅游资源标注略(在B、C、D、E四城市铁路交会处标F点)
走进高考
22.(山东德州高三一模,25)下图为“某城镇规划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为了加强乙村与甲城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路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 d
(2)图中铁路线分布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请指出存在的问题。
解析:第(1)题,a线过长且坡度较大,b线坡度过大,d线穿越海湾和铁路线且线路过长,c线所经区地势平坦且线路较短。第(2)题,图中铁路线经过城区,将城区分割带来交通不便以及污染问题;图中铁路西南部穿越等高线过多,坡度太大。
答案:(1)C
(2)不合理。穿越城区,且图中铁路西南段坡度太大。
23.(2006全国高考文综Ⅰ,39)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下图所示通商口岸的选择与它们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密切相关。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2)影响A、B、C、D、E五城市的区位,除交通因素外,还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
解析:第(1)题,A是武汉,E是上海,从河流交通区位上来讲,A(武汉)处于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交汇处,而E(上海)则位于江海汇合处。第(2)题,将A、B、C、D、E城市所处位置根据城市区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取其共同因素便可解答此题。具体思路是: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等,人文因素有资源、交通、科技、政治、经济等,逐一梳理。
答案:(1)A位于河流(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E位于河口(长江口,是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2)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经济发达(农业发达,可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长江或河流)供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