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图版必修1):4.3《寒潮》教案(5)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中图版必修1):4.3《寒潮》教案(5)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2-12 19:2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3 寒潮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按照《地理 必修·1》(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编排,是在第四章的第三节,前三章讲述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之后,围绕人地关系、以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为主线,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高中地理开始,就接受人地关系的思想。而第三节正是从人地关系这一角度出发,简要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上的内容是《寒潮》。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的“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之三——“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基于新课程强调“教学内要联系实际,要反映时代特征,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考虑到台风是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灾害性天气,且台风在深圳的影响更大,学生更熟悉,虽然相关内容课本上没有,但学生可以到报刊、杂志和互联网上去查找,符合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因此选择“台风”为本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要求目标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理念和课程内容,为了更好地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的目标为:
1.知识能力目标:①让学生了解台风的形成、危害及预防。②让学生认识台风与人类活动的关系。③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台风的形成、危害等,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学会表达,
培养与别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②学会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络获取、整理、分析资料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养成辨证地评价地
理事物的思维习惯(通过的台风“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三、重点和难点
了解台风的的危害可加深学生对台风作为一种常发而又严重的灾害的理解,使学更加关注台风,关注环境;而台风的预防是认识研究台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所以确定本节的重点是:台风的危害与预防。
考虑到台风的形成比较复杂,内容较抽象,与前面所学知识气旋有联系,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确定本节的难点一是:台风的形成。而通过案例学会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确定“通过台风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定为难点二。
三、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用具
基本理念:借助报刊、杂志,尤其是网络等媒体资源丰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
教学方法:本课是一堂探究式学习课,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对台风这一自然灾害的探究,让学生品尝到动手动脑探究成功的喜悦。根本点是推动学习方式的改革,即由被动接受式向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特点,本节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十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法指导: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什么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因此,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分析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运用头脑风暴等研讨形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实现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提前公布相应的网站信息,如http://www.typhoon.
(中国台风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parent )),http://www.tq121.com(问天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parent ))或告诉学生在http://www.、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parent )http://www.搜索引擎中的“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台风”或某一台风的名称等,查阅、选择与台风有关的资料。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可利用NetMeeting、ICQ或BBS发表个人见解与个人疑问,进行思想交流。
(二)课堂学习过程(见课堂学习过程流程图)
第一阶段:引入课题,激趣导学。
展示自然灾害的视频(龙卷风)、图片资料引入课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情境,引导、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1、什么是自然灾害?请列举你所知道的自然灾害。
问题2、深圳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在哪些季节并影响我国包括深圳在内的哪些地区?
问题3、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4、台风会造成哪些危害(举例说明)?现在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预防措施?对“减少台风造成的危害”你有哪些好的方法和设想?
问题5、影响本地的灾害还有哪些?采取了哪些防御措施,是否合理?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问题6、台风等自然灾害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吗?
(第1个问题涉及自然灾害的一般性知识,这是铺垫。第2、3、4这三个问题涉及台风的形成、危害、预防等各个方面,后面两个问题是为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而设计的)
第三阶段: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调控的方法组织教学,并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
问题1、通过组图等材料,知道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类型。
含义----由于自然界的原因使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遭受直接或间接损害的现象。类型:气象灾害:寒潮、台风、干旱、暴雨洪涝、龙卷风、干热风 、 龙卷风。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问题2、学生可根据生活经历及初中的知识知道深圳最常见的灾害是台风及其出现的大致时间和影响范围,教师只需稍作补充即可。
台风。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福建等省)。
问题3、这是本课的难点,突破这一难点的方法是:根据提前查找的资料,学生以6-8人为一小组开展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并引导学生从前面学习的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进行思考,激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解释
强调:①台风的数字特征——风力在12级或以上;②作为气旋的图形特征;③产生条件:A.副热带、热带海域的气旋,温度大于26℃;B.广阔洋面区域;C.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D.中心气压很低。
问题4、台风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是本课的重点,但难度不大,可引导学生根据网上搜索的资料、以前的见闻分组讨论,然后形成书面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对于减少台风危害的方法和设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畅谈设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台风危害:强风:损坏地面建筑和通信设施
暴雨:淹没农田;毁坏水利工程等
风暴潮:破坏海堤、淹没海岛、影响各种海上作业等
防御措施:利用卫星监测和雷达跟踪
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
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
第四阶段:归纳小结。
简单归纳台风的知识结构,通过小结达到知识上的整体把握。
问题5、这是在“台风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提出的新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观察,关心环境,学以致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印度洋海啸”的相关报道,畅谈其他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并同时通过对常见自然灾害的了解,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对生活有用的知识。
问题6、凡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该问题的设计在于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全面、辨证地看问题,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科学态度。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补充阅读材料(见附2)。这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第五阶段:反馈练习和作业布置
本练习针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且联系了实际。
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2003年9月4日,台风“杜鹃”横扫珠江三角洲,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此完成1—2小题:
1.上述四图中,能正确表示台风“杜鹃”形成的是
2.下列有关气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气旋中心气压较四周气压低 B 气旋控制地区天气晴朗
C 气旋中心以下沉气流为主 D北半球气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根据表格自主完成:
类型 形成 多发时节 我国分布 主要危害 防御措施
寒潮
第六阶段:评价
学习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习的过程;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评价内容包括:使用网络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附1:
附2:
台风可以被开发成旅游景点
台风肆虐会导致房屋倒塌、良田被淹、大地一片狼藉。但就是这凶神恶煞的“坏家伙”,也有可能被开发成旅游景观。在昨天召开的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专题论坛上,相关气象专家提出了这一全新观点。在昨天的气象论坛上,来自苏浙沪三地的专家对长三角的气候问题进行了探讨。有气象专家提出了台风景观的新理念,认为台风景观也能作为特色地域旅游项目。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最大,其过程一般会持续2至3天,由于影响范围大,沿海数十上百公里都可感受到台风影响时的壮丽景观。不过台风景观论也遭到了不少专家的质疑。许多旅游专家认为观赏台风景观安全系数低,不切实际,更不宜提倡。
  台风时段正是七、八月海岛的旅游旺季,观赏台风可以与海岛旅游相结合。
台风阻止了美军对吕宋岛的进攻:1944年12月16日,美军由多艘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及数十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第三舰队浩浩荡荡向吕宋岛前进。美军看着自己庞大的舰队,感到一定可以稳操胜券,整个舰群上气氛十分轻松。17日黎明,他们遇到了巨大涌浪的袭击,18日,由于气象预报不准确,舰队误入了台风风暴之中,从上午11时到下午2时的这段时间内,台风风力达到了顶峰,战舰难以控制,只好听任怒涛把它们抛上浪尖又摔下波谷。暴雨、浪花以及被强风刮成小碎片的雨云,使能见度很差,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原本固定在甲板上的战斗机,突然绳索断开向前滑去。几名士兵想去加固飞机,刚走上甲板就象小纸片一样被风刮进海里。士兵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飞机一架一架地“葬身”大海,直到下午2点半以后,风力才逐渐减弱。这场强风造成3艘驱逐舰沉没,近800名士兵死亡和失踪,146架战斗机被吹进大海,轻型航母损坏严重。因损失严重,该舰队中止了对吕宋岛的进攻,半途打道回府。
巩固练习
夯基达标
据武汉中心气象台统计,2005年3月11日晚,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到大雪,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暴雪,风力达5—6级,局部达8级。十堰、襄樊、宜昌北部和恩施、黄冈、武汉的局部地区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除鄂西南外,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下降了10—13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普降春雪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2.大雪后的半小时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武汉市交通没有受阻现象②很多人到武汉东湖梅园“踏雪寻梅”③湖北大部分高速公路被封闭④黄冈市大街上水流成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1题,从材料内容可知,湖北受到了强寒潮的影响,形成寒潮的天气系统是快行冷锋,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为冷锋。第2题,雪后半小时内,积雪融化量较少,局部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造成交通异常不便,为减少事故发生,高速公路应封闭。故①④错,③正确此时东湖梅园内,梅花与雪景相互衬托,形成了“踏雪寻梅”景观,吸引了大量游人,故②也正确。
答案:1.A2.C
3.我国寒潮标准不一致的原因是( )
A.寒潮源地不同 B.产生寒潮的天气系统不同
C.国家缺乏统一管理 D.南北气候差异大
解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强冷空气长途跋涉,到了南方后强度明显减弱,难以达到规定的寒潮标准。
答案:D
4.关于寒潮活动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我国夏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
B.它会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
C.它的大风会带来干旱现象
D.它的影响范围(在我国)很小,且属单一灾害
解析:寒潮是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答案:B
5.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在( )
A.夏秋季节 B.春冬季节
C.夏冬季节 D.春秋季节
解析:由于春秋季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大田作物较多,春季寒潮易冻伤作物幼苗,秋季寒潮常会影响作物成熟。因此春秋季节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答案:D
6.有关影响我国的寒潮源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是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B.位于中纬度地区
C.不一定气候寒冷 D.是气压较高地区
解析:寒潮的源地位于高纬度地区,那里气温很低,气压较高。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三条,有的源于北冰洋,不一定都是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答案:D
7.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①泥石流②寒潮③干旱④滑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滑坡、泥石流属地质灾害,干旱、寒潮属气象灾害。
答案:B
2005年4月28—30日,华北地区经历了一次寒潮并引发沙尘天气,造成许多地方空气污染指数(API)增高,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读图,完成8—9题。
8.造成该沙尘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冷锋 B.气旋、暖锋
C.反气旋、暖锋 D.反气旋、冷锋
9.该沙尘天气先后经过呼和浩特、北京、石家庄,它们依次是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解析:第8题,影响我国的锋面,除了“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属于暖锋外,绝大多数是冷锋。4月的北方地区,雨季仍然没有到来,正是气候干旱的春季,仍然受较单一的大陆冷气团(反气旋)控制,多大风,加上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此季节极易发生沙尘天气。
第9题,呼和浩特位置最北,离沙源也最近,应该首先受到影响且污染指数在4月28—30日应该最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只能在B、D两项中选择。石家庄的重工业较发达,即使在没有沙尘影响的情况下,其污染指数也应该最高,所以4月27日和5月1日的污染指数,石家庄应该是最高的。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近几年的环境保护措施得力,环境较石家庄好。
答案:8.D9.B
10.寒潮有“功”也有“过”,寒潮带来的益处可能有( )[
①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②强烈低温可冻死一些害虫③可缓解冬季旱情④能带来风力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对寒潮的影响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寒潮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好处,因此应辩证地分析寒潮的影响,一分为二地认识寒潮的“功”与“过”。
答案:D
11.下列现象与环境问题之间存在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
A.地震滑坡泥石流
B.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平面下降
C.寒潮大风、降温冻害
D.酸雨臭氧层破坏杀伤性紫外线透入
解析:寒潮带来大风、降温天气,产生冻害;地震可引起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减少,产生温室效应,进而使海平面上升;酸雨与臭氧层破坏无因果关系。
答案:C
12.预防寒潮的有效措施是( )
A.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B.雷达跟踪
C.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D.卫星监测解析:预防寒潮,重要的是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及时作好防寒准备,海上船只及时回港等。
答案:A
13.“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反映出的寒潮益处是( )[
B.缓解冬季旱情
C.抑制有机质分解,保持肥力 D.保持物种的繁茂
解析:寒潮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好处,有“功”也有“过”。寒潮的“功”主要有: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风调雨顺的保证;天然杀虫剂,保证农作物过冬;带来风力资源。
答案:B
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读图,完成14—16题。
14.图中a、b、c三地气压P相比较( )
A.Pa>Pb>Pc B.Pa<Pb<Pc
C.Pb>Pc>Pa D.Pb<Pc<Pa
15.当图所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时,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沙尘暴 B.干旱 C.泥石流 D.寒潮
16.图示时间,寒潮易发生的原因有( )
①高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冰雪覆盖,气温低、气压高②冷气团势力强,易从高纬向低纬流动③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小④北半球较低纬度暖气团势力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读图识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具体涉及锋面气旋、高低气压系统等知识点。
第14题,主要考查如何识别等压线图。由图可知,Pa>1 010 hPa,1 010 hPa>Pb>1 005 hPa,Pc<1 005 hPa。故可知Pa>Pb>Pc。第15题,首先明确,由于图中所示高压中心气压值可达1 035 hPa,可知该气压中心只能是亚洲高压,出现在亚洲大陆的冬季。在亚洲高压的前缘有一个冷锋,在它的影响下,我国北方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有时会有少量降水(如雪),所以此时我国北方可能出现沙尘暴、干旱和暴雪等天气。而泥石流的出现需要有大量降水这一条件,所以不可能出现。第16题,图示时间为亚洲高压最强盛时(1月),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大。
答案:14.A15.C16.D
17.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2007年3月份,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受这次寒潮的影响,地处山东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地区一直降雪不断,出现了罕见的暴雪天气。3月9—12日,烟台、威海两市已遭遇3次强降雪过程。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情况显示,至17日夜,烟台市中心城区降雪达74.2毫米,创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同期最大降雪量记录;威海市的降雪量更多达105.6毫米,连续的大雪、暴雪使地面积雪足有三尺厚。
(1)我国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是( )
①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②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③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④广东、台湾、海南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寒潮到来时,会出现等恶劣天气;对烟台、威海两市的主要影响是;烟台、威海两市防御寒潮的方法主要有。
(3)与其他地区相比,烟台、威海地区为何暴雪连连?
解析:第(1)题,联系地形区及省区所处的海拔高度、纬度位置、寒潮运动过程中强度的变化可得出答案。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情况进行思考。第(3)题,从烟台、威海地区受到的大气环流状况、空气的温度湿度、地形状况进行综合考虑。
答案:(1)D
(2)降温、大风、雨雪、冰冻大雪、冰冻使市区交通阻塞及时向市民发布雪灾、道路结冰和大风预警信号,号召市民积极行动清除路面积雪
(3)①来自西北方向的强冷空气持续影响该地区;②濒临海洋,温和湿润,具备充分的降雪条件;③位于丘陵山地的迎风坡,暖湿气流沿山地爬升,对降雪起到促进作用。
18.我国地域辽阔,地域自然环境差异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下面是“影响我国的两种自然灾害入侵路径图”,根据你所学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甲和乙表示寒潮的是___________,①②③中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的是______________。
(2)寒潮多发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丙、丁两地降温幅度大的是___________。
(3)简述寒潮发生的原因。
(4)寒潮的发生与____________天气系统有关。寒潮过境时带来的天气主要有__________。
(5)寒潮天气不仅能造成危害,也有许多益处,请简要说明。
解析: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西北、北、西三条。①从西北来的寒潮:起源于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从新疆进入我国,又称中路寒潮;②从北方来的寒潮:起源于欧洲北部的北冰洋,经俄罗斯及远东地区和蒙古径直南下,也称东路寒潮;③从西方来的寒潮:起源于欧洲北面的北冰洋,穿越欧洲大陆,然后向东侵入我国,又称西路寒潮。
答案:(1)甲③
(2)冬、春丙
(3)高纬度地区因为接受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干冷空气堆积形成密度大的冷气团;冷空气堆积到一定程度,当强冷空气从高纬向低纬移动时,就形成了寒潮。
(4)冷锋降温、大风、雨雪
(5)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风调雨顺的保证;天然杀虫剂,保证农作物过冬;带来风力资源。
19.读“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图”,完成下列问题。
(1)侵入我国的寒潮分为________________路径、中路路径和________________路径。
(2)我国基本不受寒潮影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
(3)从天气系统看,寒潮的源地是________________系统,寒潮的前方是________________。
(4)受寒潮影响,农作物遭受冻害最严重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三条,从西北方向来的叫中路路径,从北方来的叫东路路径,从西方来的寒潮叫西路路径。西藏由于地势高,云南由于纬度低,山脉重重阻挡,寒潮不易到达。
答案:(1)西路东路
(2)西藏云南
(3)高压冷锋
(4)春季和秋季
走进高考
20.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联系2005年元旦前后上海市经历的一次寒潮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分析这次寒潮过境前后天气变化情况:
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
过境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境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境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上海市的寒潮大多源于一带。
(3)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单项选择)( )
(4)下列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多项选择)( )
A.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B.交通事故频发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羽绒服装热销
E.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寒潮天气的形成、天气状况,以及产生的影响。寒潮属于冷锋天气,冷锋过境前气温相对较高,气压较低,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气温骤降,刮风,常伴有雨雪;过境后气温相对较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寒潮多源于西伯利亚(高压)一带,属于反气旋。寒潮过境时气温骤降,刮风,常伴有雨雪,所以感冒患者数量猛增,交通事故频发,城市用电、用气量会增加,羽绒服装热销以防寒,病虫害受冻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的生长。
答案:(1)气温较高(受暖空气控制),气压较低气温骤降,风力加大(伴有雨雪)气温较低(受冷空气控制),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西伯利亚、蒙古
(3)B
(4)ABDE
21.物候学是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来往生育,从而了解气候变化以及对植物影响的科学。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桃始花时间(桃树开始开花时间)的等候线图”和“冬春寒潮入侵主要路径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中游的长江以南地区与纬度相当的四川盆地相比,桃始花在日期上有何明显差异?试分析原因。
(2)我国东南部26°N以南地区,桃始花等候线走向大致与________________线平行,弯曲程度与26°N以北地区相比,较为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试分析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动植物生长与气候的关系,读图解题是关键。
答案:(1)前者明显晚于后者。我国东部地区地势低平,冬春季节易受寒潮影响,气温较低,而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的阻挡,受寒潮影响较小,冬春季节气温较高。
(2)纬平直距寒潮源地较远,受寒潮影响小;同纬度地带热量条件相近,同一纬度上桃始花的日期相差不大。
备课资料
寒潮也有“功”
寒潮,即大规模的强冷空气南下,其势如潮水,造成沿途的剧烈降温和大风。
寒潮的“过”,给人们印象最深,似乎一谈起它就会与灾害性天气联系在一起。
可是寒潮对人类的益处,似乎很少有人提起,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瑞雪兆丰年”这句谚语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元素大幅度提高;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显示,凡大雪封地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