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 )
/
A.西汉武帝时 B.汉高祖时
C.东汉明帝时 D.三国时
2.“连接亚欧风物,融汇东西文明”。“一带一路”勾画了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 ( )
A.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B.唐代商人出海贸易的交通要道
C.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D.清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
A.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B.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C.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交融
4.西汉时开辟的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5. “无有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诗中描述的现象开始出现于 (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6. 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7.下面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联系
B.阻碍了东西方贸易的往来
C.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D.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8.西域都护设置的重大意义是 ( )
A.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B.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成为打击匈奴的重要设施
D.有利于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联系
9. “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是因为“蔡侯” ( )
A.改进了造纸术 B.发明了印刷术
C.研制了指南针 D.配制了火药
10.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李冰 B.蔡伦
C.祖冲之 D.毕昇
11.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12. 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 )
A.《春秋》 B.《左传》
C.《史记》 D.《资治通鉴》
13.《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据此可知,华佗( )
A.善治伤寒杂病 B.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
C.擅长外科手术 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14.推动道教在民间兴起的主要人物是 ( )
A.老子 B.孔子 C.张陵 D.太上老君
15.东汉时期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佛教的主张符合人民的心理
B.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
C.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D.佛教能让人彻底摆脱痛苦
1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B.佛教在西汉初年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东汉时期张陵等人在民间创立道教
D.《史记》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
古代造纸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何时?
(2)东汉时期改进的纸被称为什么纸?有何优点?
(3)纸的发明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D 6.C 7.C 8.B 9.A 10.B 11.B 12.C 13.D 14.C 15.B 16.B
17.(1)西汉。
(2)蔡侯纸;质量高,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教育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