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6 12:4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猜猜我是谁请同学们根据图片以及老师的描述猜一猜图片上的这个人是谁以及他有哪些事迹?汉武帝政治上:实施推恩令。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
军事上:北击匈奴。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019年新聘历史教师汇报课小节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对西域的管理一、张骞通西域张骞(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西汉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前114年,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以南、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历史书67页有关内容思考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与目的。背景:(1)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束手无策的原因)
(2)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真实目的)请同学们阅读P68页正文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并结合小视频和所学知识,分小组讨论张骞通西域面临哪些困难?张骞能够战胜这些困难的原因?以及张骞通西域的意义?困难: (1)人烟稀少、水源奇缺、
(2)茫茫戈壁荒滩: 飞沙走石、热浪滚滚、
(3)高耸入云的葱岭:冰雪皑皑、寒风刺骨、
(4)匈奴人的时刻威胁(最危险)原因:张骞为国分忧;勇于冒险; 威武不屈;不忘使命 。 精神: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意义: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请同学们根据69页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内容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相比较有何不同?二、丝绸之路请同学们自主学习“丝绸之路”有关内容思考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何异同?陆路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
(1)山东——黄海——朝鲜、日本
(2)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欧洲路线不同请同学们自主学习“丝绸之路”有关内容思考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何异同?陆路丝绸之路:
(1)汉朝: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2)西域: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物品,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海上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等物品商品不同请同学们自主学习“丝绸之路”有关内容思考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何异同?意义相同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什么有如此深远的意义?丝绸之路开通前,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很少,几乎是隔绝的,双方各自封闭独立发展。
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明之间互通有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促进了双方的繁荣和发展。
从此开放、进取和积极地对外交流是大汉王朝的时代精神。三、对西域的管理比较秦朝疆域图与西汉疆域图有何不同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对西域的管理”这部分内容回答下面三个问题一、西汉王朝是如何管理西域的?
二、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的目的是什么?
三、设置西域都护有何意义?加强对西域的经营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建立西域都护府课堂练习问题:张骞、班超班勇父子、甘英等一代代人克服种种困难,前赴后继的开辟和经营西域,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持着他们?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爱岗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精神等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册第十四课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