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编教材七下第三单元
写到前面
课程内容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
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
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北方蒙古族的威胁,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君臣仍旧固守传统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封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人口膨胀和吏治腐败都成为统治的巨大隐患。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
时空观念
明朝建立
1368年
1405年
1433年
15C末
16C中期
1644年
顺治帝
1662年
康熙帝
1684年
1689年
1727年
乾隆帝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戚继光抗倭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册封达赖喇嘛
郑成功收复台湾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设置台湾府
中俄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设置驻藏大臣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中国:闭关锁国
目录
壹
贰
明朝的统治(政治、经济、思想、对
外交往等)
清朝的统治(政治、经济、思想、对 外交往等)
壹
明朝的统治
基础梳理
方 面
措 施
政 治 上
中央上
地方上
监察制度上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 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置五军都督府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
思想上
实行八股取士(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消极影响:不利于选贤任能,禁锢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积极影响:强化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的统治”新课标表述
学习要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 的变化。
学习提示: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中考链接
2.(2019广东深圳)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1.(2019湖北襄阳)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护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制度保障,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要解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请你按照表格表述,将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制度进行归类(填序号)
C
类别
措施(填序号)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
①郡县制 ②刺史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分大督都府为五军都督府 ⑤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⑥设军机处 ⑦设宣政院
① ② ⑤ ⑦
③ ④ ⑥
基础梳理
壹
明朝的统治
方 面
措 施
经济上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引进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和:郑和下西洋
战:戚继光抗倭
对外关系上
“明朝的对外关系”新课标表述
学习要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提示:知道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斗争。
学习延伸:了解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七次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答:1.寻找惠帝;2.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3.加强和各国的友好往来,发展海外贸易。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有哪些?
答:1.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4.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中考链接
(2018山西中考) 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哥伦布希望探索出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找到马可.波罗所描述的黄金、珠宝和香料之国。他曾说过:“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他明白地表露过,在追求黄金和传播宗教之间,更侧重于前者。
——摘自《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材料一中的两次远航有何异同之处??
答:1.相同: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都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王室的支持;都有航海家的冒险精神;都增进了友好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传播等。
2.不同:郑和远航以友好交往为目的,哥伦布远航以掠夺财富为目的;郑和远航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哥伦布远航带来了早期的殖民掠夺;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哥伦布远航横穿大西洋到达美洲等。
基础梳理
壹
明朝的统治
方面
成 就
备 注
科技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徐光启
《农政全书》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建筑
明长城
北京城
理论意义: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现实意义: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人民抗击外辱的国防象征;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个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文学
小说: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
书法:董其昌
绘画:徐渭;
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明代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新课标表述
学习要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明长城和北京城;《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和《西游记》。
学习提示:知道明代重要科技著作的巨大成就及影响。
学习延伸:了解古代人民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
1.(2019重庆中考)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下列科技著作与其作者的搭配正确的是
A.《齐民要术》——李时珍 B.《天工开物》——贾思勰
C.《本草纲目》——宋应星 D.《农政全书》——徐光启
时 间
中国
欧洲
16世纪
17-18世纪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牛顿力学理论体系形成
瓦特完成蒸汽机的改进
中考链接
2.(2016山西中考)16-18世纪中西方科技成就简表
根据材料,对比16-18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成就的不同特点。
答:1.中国:传统科技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和综合性较强。
2.西方:近代科学重观察实验和分析;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
D
明朝的灭亡:
下面是史书记载的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发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答:土地贫瘠的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农民只能吃莲草、树皮、石块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但官府不顾人之死活,催征如故。
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朝廷征派苛捐杂税等
导致
李自成农民起义
明朝灭亡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想-想: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答: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明朝的灭亡”新课标表述
学习要点:吏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学习提示:初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贰
清朝的统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东南:台湾
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3.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西南:西藏
1.1653年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2.1713年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3.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
4.1751年,设立噶厦;
5.1793,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6.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7.须弥福寿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西北:新疆
1.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2.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设置伊犁将军;
4.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东北
康熙帝抗击沙俄进行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了第一个边境条约《尼布楚条约》。
基础梳理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
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清朝
清朝前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清朝的疆域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清朝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中考链接
康熙帝
列举图中人物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做出的贡献。
答:康熙帝:1.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3.设立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4.平定准噶尔叛乱等。
(2019福建中考)他率军从金门渡海东征,一举挫败荷兰殖民者,保障了东南各省的安宁,“他”的事迹是
A.抗击倭寇 B.收复台湾 C.领导虎门销烟 D.率军激战黄海。
B
基础梳理
贰
清朝的统治(经济)
方面
表 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人口增长
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修建水利工程 3.改进技术、品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1.传统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李东阳、李扁担等)
1.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康熙时期,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
2.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课标表述
学习要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
学习提示:了解经济发展为清代前期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考链接
?1.(2014?山西中考)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C
2.史料记载:顺治十八年至乾隆五十九年,全国人口从约0.2亿增长至约3.1亿。康熙六十一年,耕地面积达到851万顷,而人均耕地面积则从康熙五十年的28.15亩变为乾隆三十一年的3.56亩。乾隆年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下列能从材料中得出的是
①清朝前期人口大量增加,推动了耕地面积的增加 ②农业精耕细作,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③人地矛盾加剧,自然灾害严重 ④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贰
清朝的统治
方面
表 现
政治
思想
对外关系
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闭关锁国
材料: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想一想:军机处的作用是什么?它的设立为什么强化了君主专制?
作用: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原因:军机处的设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成为虚设机构,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极端强化。
(2019广东中考)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A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新课标表述
学习要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学习提示:了解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新课标表述
学习要点:2.闭关锁国政策。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闭关锁国的危害。
中考链接
图一 古代中西方科技成果对比
1.(2018山西百校联考三)根据下面图中的信息,解释图中科技发展状况形成的原因。
答:1.15世纪以前,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是世界古代的科技中心,主要是因为发达的农耕文明催生了高度发达的传统科技。
2.a.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是因为14、15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文艺复兴深入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b.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和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统治者采取“重本抑末”的政策,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明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等。
图一 郑和下西洋
图二 戚继光抗倭
3.根据下面三幅图片,归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答:由友好交往到反抗外来侵略到闭关锁国。
图三 清对外态度
2.(2019湖南长沙中考)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为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D
小说
昆曲
京剧
成就
说明
曹雪芹
《红楼梦》
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 、孔尚任的《桃花扇》
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①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②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③这部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基础梳理
清朝的统治(文学艺术)
贰
(2019海南中考)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它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它”指
A.《儒林外史》 B.《聊斋志异》 C.《红楼梦》 D .《水浒传 》
C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典籍”新课标表述
学习要点:《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昆曲与京剧。
学习提示: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明朝
清朝
影响
政治
思想
中央:废丞相;地方:废行省;厂卫特务机构
八股取士
雍正帝
设立军机处
文字狱
积极:巩固了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消极:使皇帝独断专行,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造成各级官吏惟命是从,不思进取,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归纳明清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分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产生的影响。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思想
科技
外交
没落的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文化专制
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手工生产
工业革命完成,机器生产
闭关锁国
侵略扩张
对比明清时期(14——19世纪上半期)中国与西方的差异
(晋文源模拟演练卷(二))明朝前期一度出现强盛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但并未改变封建社会整体衰落的趋势。请任选以下一组关键词,阐释其内在联系。
第一组
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 环境、经济、社会危机
第二组
边疆危机 巩固边疆、闭关锁国 落伍世界
答:第一组: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很大增长;人口过快增长,造成人地矛盾突出,破坏了生态环境;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增长造成用地短缺,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第二组:面对外来入侵,明朝戚继光抗倭、清朝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都有效的抵抗了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清朝分别设置台湾府、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机构,加强对台湾、西藏和新疆等地区的管辖,巩固了边疆;清朝统治者担心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西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
18世纪时,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新的更大的市场成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迫切需求。英国殖民者在控制了印度等地以后,更加垂涎富饶的中国,因此他们积极要求开放中国的市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活动。而当时的中国,仍处在封闭的状态中,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东西文明的冲撞中,此消彼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摘自人教版教材104页 知识拓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