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民族大交融:民族迁徙,杂居相处。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和融合。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前秦─东晋80万VS8万以少胜多PK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骄傲自大害怕畏惧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东晋8万精兵
团结一致战术失误用计得当
从容应对阅读课本93页到94页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东晋前秦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 ,由 建立的 ,统一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北魏北方平城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改革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平城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一统天下的愿望。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1)孝文帝改革的第一个措施是什么?想想他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呢?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2)结合P96知识拓展,说一说,迁都洛阳有何重要影响?改革措施说汉
语穿汉
服改汉
姓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联
汉姻比一比:阅读课本P95及材料,看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炫之,《洛阳迦蓝记》阅读教材P95及以下材料,思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起到怎样的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意义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你的看法呢?你怎样评价孝文帝?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七嘴八舌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方式结合图片和课本95页,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民族交融共同进步 的方式表现。民族交融方式民 族 交 融 表 现生产生活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民族心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方式民族交融方式民 族 交 融 表 现生产生活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民族心理相互学习实行君主专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相互借鉴吸收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意义民族交融方式民 族 交 融 表 现生产生活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民族心理相互学习实行君主专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相互借鉴吸收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1)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结合教材P96和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想一想(2)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意义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北魏统一北方本课小结1.这场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出现了我们熟知的一些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这场战役是指(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D快速抢答2.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迁都洛阳 B.学说汉语 C.该穿汉服 D.改用汉姓B3、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D4.右列图片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北方民族融合
B.江南经济开发
C.中外之间交往
D.北方政权分立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