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过关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过关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6 19:3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过关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妥当(tuǒ) 头衔(xián) 勋章(xūn) 掺和(cān)
B.称职(chèn) 女娲(wā) 抟土(tuán) 星宿(xiù)
C.庇护(pì) 澄澈(chéng) 爵士(jué) 陛下(bì)
D.聘请(pìn) 呈报(chén) 赏赐(cì) 缥缈(piāo)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4分)
神通广大 灵机一动 莽莽榛榛 怅然若失
媚开眼笑 威风凛凛 小心翼翼 迫不急待
油然而生 兴高彩烈 齐人忧天 钦差大臣
错别字
改 正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能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B.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人们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忽略自己拥有了什么。
D.能否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是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
5.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B.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C.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
D.“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6.比较寓言和童话,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两者都是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的。
B.两者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的作用。
C.童话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寓言一般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只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把道理显示出来。
D.在篇幅上,童话往往要长于寓言。
7.名著阅读。(3分)
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是________,他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__________,又唤如意金箍棒,他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孙行者。他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________。
8.“墨香书法展示”是教育部开展的“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之一。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走进墨香书法”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8分)
材料1: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它以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材料2:汉字书法以“文房四宝”为工具书写情感,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颜真卿作品的“庄严正直之美”、苏东坡书法的“潇洒飘逸之美”和毛泽东书法的“大气磅礴之美”都是例证。
材料3:三幅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
INCLUDEPICTURE"书法.TIF"
颜真卿楷书 王羲之行书  张旭草书
(1)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3分)




(2)“文房四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就材料3中三种字体的书法作品,用打比方的方法,说出了它们各自的美感,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楷书如人端正站立 行书如人悠然行走 草书如人欢快舞蹈
B.楷书如人端正站立 行书如人漫步行走 草书如人随性乱舞
C.楷书如人正襟危坐 行书如人悠然行走 草书如人随性乱舞
D.楷书如人正襟危坐 行书如人漫步行走 草书如人欢快舞蹈
二、阅读探究(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氏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11.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成功的试验
①两个外地人乘车来到一个小城市,在一家旅馆投宿。店主像通常所做的那样,问他们姓名、职业、要在此住多久。这两个外地人说:“我们是格劳克城的著名医生,大约要在这儿住四个星期。但您不要将这告诉任何人,因为我们要在这里做一个试验,我们需要安静。”
②好奇的店主问:“究竟做什么试验?”
③“在格劳克城我们做了一个试验:将死人重新搞活过来。这个试验,我们在那里用了三个星期时间。现在我们要在这里,在另一种条件下重做。”
④显然,店主立即将这奇怪的事传开了。开始人们对此只是一笑了之,但这两个外地人的行动却渐渐地引人注意了。他俩经常在夜间到公墓去,久久地停留在一些坟墓前,其中包括一个富商的妻子的墓。他们还同人们交谈,询问有关这个太太和其他葬于此公墓的死人的情况。
⑤整个小城渐渐地处于一种奇异的不安之中。首先是那个新娶了年轻太太的商人比尔,他真的相信这种神奇的试验会成功。他同医生交谈,连医生的脸也严肃起来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快要过去了,肯定要发生什么事了。
⑥第三个星期的周末,这两个外地人收到了商人比尔的一封信。“我曾有过一个像天使一般的妻子,”他写道,“但她重病缠身。我很爱她,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希望她活过来。你们别扰乱她的安宁好吗!”信封里放了一大笔标明是作为谢礼的钱。
⑦在第一封信之后,其他的信接踵而来。
⑧一个侄子继承了他叔叔的遗产,很为他死去了的叔叔再复活而担忧;一个在其丈夫死后又重新改嫁了的女人写道:“我的丈夫很老了,他不想再活了。他已得到了他的安宁。”……这些信的信封里也都放着一笔钱。
⑨两个外地人对此一言不发,夜里继续着他们的公墓之行。这时,小城的市长进行干预了。他当市长才不久,而且很想长期当下去,不愿再跟死去的前任市长会面。他向这两个外地人提供了一大笔钱。“我们的条件是,”他写道,“你们不要再继续做试验了。我们相信你们能将死人搞活,还可以给你们一份证明。我们这里不想要奇迹,你们立刻离开这个城市吧!”
⑩这两个外地人拿了钱和证明,收拾起他们的行装,离开了这个城市。“试验”成功了。
12.商人、侄子、女人、市长给两个外地人写信、寄钱,让他们停止试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1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4分)



14.本文的题目“成功的试验”有何深刻含义?(3分)




15.本文与《皇帝的新装》一文有何相似之处?(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①千年的原始森林连绵数千里,古木参天,荆棘布道,偶尔的狼嚎猿啼给人阴森森的感觉。
②张郎执枪佩刀,带着干粮,在森林里日复一日地穿行。
③入林的第五天,张郎就见到了一副白森森的人骨,张郎有些迟疑,怎样遇害的呢?旁边有刀也有枪,而且从刀的重量来估,其人也是个习武之人,狼?虎?或狮?张郎不得究竟,自顾上路,一路提醒自己要更加小心才是。
④偏偏不几天,张郎又遇白骨,还是人体,而且是两具。从过医的张郎蹲下身察看,两具骨骼都是男人,还留着拼命搏斗过的痕迹。张郎就更觉得奇怪了,什么深仇大恨让人追到这渺无人烟的地方动了杀心?功与名,财与利?
⑤继续前行。
⑥怪事再度发生。这天,张郎刚吃完一只烤熟的山雀,正准备起身上路,前面不远处的地方一团蓝光炫着他的眼。张郎揉揉眼睛再看,绿幽幽的,张郎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立马想到老人家常说的天然翡翠。
⑦张郎一步一停地上前,他怕是什么特大动物的眼睛,近了,果然是两人合抱大的玉石,而且,玉石下面还有一个人,用绳附着,看衣服和肉体颜色,刚死去不久的样子。
⑧张郎在旁边捡一块石头,使劲往自己认为是翡翠的玉石上砸,玉石丝毫没损,凑近看,暗纹都没一丝,再凑近些看,整块石头里一点气泡也找不着。张郎兴奋得快要窒息,确认这是翡翠不说,而且是上等的翡翠。张郎眯上眼,感觉华室在招手,山珍野味已压桌,骑马坐辔,穿金戴银,妻妾成群,成为郡主富甲一方。
⑨张郎睁开眼,将死者身上的荆条解下,将玉石系往自己身上。好沉啊,张郎每走一步腿都在打颤,但背上是一座城池,越重城越大,再重也心甘。
⑩脚起泡背流血,张郎感到体力不支,准备歇下给肚进食时,张郎听到有人的声音朝他这边传来,立马用树枝和深草将玉做了掩饰,自己也藏在蔽处,两手紧紧握住枪。
?声音近了,更近了,看得明白,是人。张郎的心一软,刚放下枪,突觉玉石易主、华室崩塌、妻妾逃逸、丰餐消隐,于是一咬牙,重新端起枪。
?就在食指穿进扳机孔的一瞬间,张郎明白了前面遇到的三具白骨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第一具会武功的人是背着这玉累死的,第二具和第三具是为争抢这玉而搏死的,第四具也是累死的……
?张郎放下枪,打了个哈哈,从草丛里露出来,亲切地说:“乡亲——恭喜你啊——”
?张郎说,路遇横财,见者有份哟。张郎把藏好的翡翠指给对方看。
?对方姓李,李郎说,张兄,你先见,归你。
?三说两说,两人就抱成了一团,割指为血,插枝为香,结为兄弟。
?砍一棵拳头粗的树,两人抬着玉石在森林里穿行。
?行途中,张郎病了,俩人就歇下来,李郎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意地伺候着张郎;李郎病了,张郎就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意地伺候着李郎。
?日复一日缓慢穿行,经历七七四十九天的磨难,俩人终于走出了千年的原始森林进入村庄。
?“哇——啧啧——”
_ “啧啧——哇——”
+村人的眼睛个个像灯泡,惊羡,狡诡还有贪婪……
1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绕石走了三圈,环视众人,掷地有声地宣布: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2玉石旁边高出众人一个头的族长捋捋将垂至前胸的白胡子,歪头看了眼李郎,再歪头看了眼张郎,更为高声地说:“不,是两块——”
16.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3分)



17.第⑧段画线句子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第?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19.张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3分)



20.族长的话作为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说说其作用。(3分)



三、作文(50分)
21.根据下面语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按照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
我终于登上了“和谐号”环岛列车,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环岛游……
……
那一个个瞬间,都让我感受到了美。去吧,人生旅途上,桥梁依然坚固,隧道依旧光明。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字迹工整,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过关卷
一、1.B 点拨:A项“掺”应读chān,C项“庇”应读bì,D项“呈”应读chéng。
2.
错别字 媚 急 彩 齐
改 正 眉 及 采 杞
3.C 点拨:A项中“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用在这里不合适;B项中“随声附和”指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D项中“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
4.C 点拨:A项不合逻辑,“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应改为“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有收获,有发现”应改为“有发现,有收获”;B项搭配不当,应删去“动情的朗诵和”;D项两面对一面,应删掉“能否”。
5.C 点拨:A项“添头”后的“!”应改为“,”;B项句末的“!”应移至“了”后面;D项“说”后面的“:”应改为“,”。
6.A 点拨:寓言和童话往往都采用虚构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7.菩提祖师 定海神针 斗战胜佛
8.(1)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以“文房四宝”为工具的,能反映书法家学识人品的富有美感的艺术。
(2)笔、墨、纸、砚
(3)A
二、(一)9.(1)待,等到。 (2)讲述。 (3)应答,回答。
(4)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10.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
11.本文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诫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查。
(二)12.商人的目的:不希望重病而死的妻子重返人间。(不愿意失去现在新娶的年轻的太太)
侄子的目的:不希望叔叔复活拿回他的财产。(不愿意失去已经继承的大笔财产)
女人的目的:不想和她的先夫生活。(不愿意失去自己重新组建的家庭)
市长的目的:不愿跟死去的前任市长见面。(不愿意失去继续当市长的机会)
13.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14.“成功”二字是反语,由这场虚无试验的成功,讽刺了小城上到市长、下到普通市民的自私、愚蠢。
15.都运用想象的手法讽刺了人们的愚蠢。
(三)16.张郎在穿越原始森林的过程中意外获得别人没能带出森林的巨大玉石,他认清自己的力量与后来的李郎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将玉石带出原始森林。
17.心理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出张郎当时内心的兴奋,引出下文带着玉石艰难地向前行进的情节。
18.不能。第段具体表现二人的关系亲密与团结,为后文老人赞美他们的心如无价的翡翠作铺垫。
19.张郎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他在一个人无法带出玉石的情况下,懂得冷静思考,找到对策;张郎是一个讲信用,善良的人,他和李郎结为兄弟,并能共患难,同甘苦,真诚对待李郎。
20.族长的话没有说完,他认为有两块翡翠,其实是将张郎与李郎真诚的心比作无价的翡翠,这样留白式的结尾,既给读者留下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又点明主旨,使小说的意义更加深刻。
三、21.思路点拨:本题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和体悟生活中的美。主题涉及“感悟发现”“温暖感动”“交流互动”“品味美好”等方面。扩写点主要是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作时可选择一两个扩写点进行构思,可以叙述旅途中的人和事,也可以由景和物展开联想,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传递正能量等。总之,可以先补充环境、背景、原因,再叙述见闻,抒发情感。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