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故都的秋
情境引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更以“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更发出了秋的断肠之悲。
情境导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
情境导入
作者简介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新加坡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新加坡沦陷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岛,后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怀鲁迅》等。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体会题目
朗读感知
1.以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2. 思考。
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
讨论交流
故都秋景图
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果奇景
秋雨话凉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讨论交流
梳理文章结构。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胜日秋果
各小组自选一幅图景体会景物特点和作者个性,思考后讨论并将结果简要展示到黑板上。
要求:
1.抓住景物特点,调动感官,身临其境,推己及人,对照比较,体会作家个性。
2.发言人声音清楚洪亮。
精读体会
怀念
陶然亭 芦花
潭柘寺 钟声
钓鱼台 柳影
西 山 虫唱
玉 泉 夜月
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
素雅自然
宁静悠远
讨论点拨
故都的典型秋景
秋味
陶然亭:清代名亭,陶然亭公园以及陶然亭地区名称就是以此亭而得名,颇受文人墨客青睐,清代200余年间,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钓鱼台:昔日为帝王游息的行宫,北京著名的园林之一,迄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乾隆皇帝亲笔题诗立匾。
讨论点拨
西山:林海苍茫、烟光岚影、四时俱胜,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为它四时的景色所倾倒,游玩赏乐其间,乐不知返。更是许多帝王和皇亲国戚,文武宦官都看中的一块享受山水之乐的宝地,他们争先恐后地在这里建起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和私人别墅。
讨论点拨
玉泉:明时已列为“燕京八景”之一,被乾隆皇帝命名为“天下第一泉”。
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讨论点拨
品读“秋晨小院”
意象群
破屋、浓茶 、小院
碧天、漏光、 鸽声
残垣、蓝朵、 秋草
讨论点拨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一椽破屋——
破壁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高远 洁净 清爽
静谧
衰败
一碗浓茶——
清闲
悠闲 寒意
清冷
秋草——
萧索
残破
清 静 悲凉
讨论点拨
讨论点拨
理解写“南国的秋”的作用
概括南国的秋的特点。作者多次写到“南国之秋”,有何作用?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用: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秋槐落蕊
铺得满地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扫帚的丝纹
境和心的宁静
讨论点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故都秋念。
仿写示例
讨论点拨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
喻指环境的压力,有才难施;谗言太多,言论受制。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
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势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傍晚时分,一场秋雨刚停,在即将送别的长亭,听得声声秋蝉悲鸣。
“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象。
“蝉”的意象感知
讨论点拨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落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
讨论点拨
冷清、清闲、平和
天气转凉,一年将近,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尘满面,鬓如霜,一切还在飘零之中。字里行间透出沧桑、凄凉、无奈,蕴含在秋风秋雨、凉意萧疏的氛围中。
秋雨话凉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淡色)之感,青涩也给人悲凉之感。
讨论点拨
秋果奇景
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无序。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特点。
讨论点拨
你觉得本文是悲秋还是颂秋?
本文情感基调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是一曲对秋的悲凉的颂歌!
“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珍惜之情。)
描绘秋 “清、静、悲凉”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落寞。
开头
结尾
主体
讨论点拨
( 对秋天的热爱、向往、眷念之情。)
思考: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讨论点拨
内容小结
故都的秋
总起
分写
总结
1.眷恋故都之秋
2.江南的秋天
记叙
议论
3.庭院秋景
4.秋槐落蕊
5.秋蝉残声
6-10.秋雨话凉
11.秋果奇景
12.赞北国之秋
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
14.直抒胸臆——热爱北国之秋
抒眷恋之情
寄冷落之感
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郁达夫
景物的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内容小结
廿四桥的明月
拓展延伸
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
拓展延伸
荔枝湾的残荷
仿句练习: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
在 ,
在 ,
在 。
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秋天的每一个雨滴里
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已“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