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协作卷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协作卷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16 16:1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三明三地三校联考试卷
高一历史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提示: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不得分)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并把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卷的表格相应位置。)
1.闽南人家十分之三四与台湾沾亲带故。“探亲”、“寻根”成了多年来流行于两岸之间最炙热的词汇。此现象的缘由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初步具备了君主专制国家的雏形,正从宗族国家向君主专制国家过渡。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宗法分封制度已经终结 B.血缘政治纽带得到加固
C.官吏选拔原则发生变化 D.家国一体观念趋向淡化
3. 与图1所示疆域对应的朝代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4.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县令 D.刺史
5.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6. 右图是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 )
A.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
B.科举制彻底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
C.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7.某班同学在看了《毛泽东点评历代名相》后,对丞相制度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丞相制度的存废与皇帝制度同步 B.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
C.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 D.丞相制度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8.论及某中央机构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是( )
A.唐代尚书省 B.宋代枢密院 C.明代内阁 D.清代军机处
9.观察右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皇权不断加强
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不断完善
10.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外关系发生逆转的第一步。“逆转的第—步”对中国意味着(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01年,某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抨击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与该评论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2.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 )
A.采取武装起义方式 B.在南京建立了政权
C.制定了纲领性文件 D.推翻了清朝统治
13.1894年,有位爱国将领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光绪帝为他所题的挽联中有这样的句子“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位将领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丁汝昌
14.“清朝末年,资产阶级组建了政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发动了辛亥革命。”材料中的“政党”是指( )
A.兴中会 B.共进会 C.文学社 D.同盟会
15.1911年10月31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题为《满人留学生的愤慨》的报道,称“革命捷报频传,东京50余名满族留学生与汉族学生陷入敌对状态”。这里的“革命”指( )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6.中国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17.对图2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与图1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9.图2是某同学自制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历史年代尺。其中①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开天辞地 B.当家作主 C.遵义会议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0.“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诗中的“兵”指的是( )
A.红军 B.八路军 C.新四军 D.解放军
21.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2.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百团大战”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百团大战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百团大战的描述 D.电影作品《百团大战》
23.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的起点分别是( )
A.1912年1919年 B.1919年1949年
C.1921年1945年 D.1921年1949年
24.《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是( )
A.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B.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C.秋收起义,转战农村 D.万里长征,战略转移
25.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同时,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也在牵制着日军的力量。在这种态势下,日军无力继续实施战略进攻。上述材料说明( )
A.国共两党共同抗日 B.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C.日本军力消耗殆尽 D.中国战场全面反攻
26.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
A.土地革命 B.抗日战争 C.国民革命 D.南昌起义
27.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多次会战。其中取得台儿庄大捷的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28.下图反映的情形应该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法战后 D.甲午战后
29.根据下图中王小丫的提示,你的正确选择应该是( )
A .武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南昌起义 D. 井冈山会师
3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 )
①全民族的共同抗战 ②美国、苏联的援助 ③国共两党的合作 ④中国经济军事力量强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3小题,31题20分,32题10分,33题10分,共40分。)
31.(20分)古往今来,历届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1)材料一反映出统治者实行何种地方行政制度?概括其主要作用。(4分)
材料二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2)据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这一做法有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6分)
材料三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4分)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4)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分)
32.(10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遭受侵略、奴役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追求民主的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1894—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完成这个任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诗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Ⅰ
(1)请将材料一中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① (3分)
② (1分)
(2)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分别领导了哪些政治运动?(2分)指出其共同结果。(2分)

(3)根据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分)
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剧集如下:
剧集
内容
时期
重大历史事件
第1集
千年巨变
1840—1911年
第2集
峥嵘岁月
1912—1949年
第3集
中国新生
1949—1976年
第4集
伟大转折
1976—1992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第5集
世纪跨越
1989—2002年
香港回归……
第6集
继往开来
2002—2007年
中共十六大召开……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1、2、3集对应时期的任意一件重大历史事件。(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4分)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三明三地三校联考协作期中试卷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D
B
C
A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D
B
B
D
B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D
A
A
C
D
D
C
A
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10分,33题10分,共40分。)
31、(1)制度:分封制;(2分)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或利于政治稳定);(2分)
(2)做法:推行郡县制。(2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分)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分)
(3)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2分)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4)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2分)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4分,任答两点得4分,答其它内容,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32. (1)补充:①签订《南京条约》(1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2分)
②甲午中日战争(1分)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1分。任答一点即可)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1分。任答一点即可)
结果: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2分。任答一点即可)
(3)认识:中国近代史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落后就要挨打;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2分。任答一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3. (1)分别写出对应时间段任意一件大事即得2分,总分不超过6分。
(2)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给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