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貌
1.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
2.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峰林、洼地、溶洞等。
3.河流地貌主要有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曲流等。
4.风沙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沙丘等。
5.海岸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滩等。
6.观察地貌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
7.高度、坡高、坡向等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地质类和自然地理专业大学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星级
排名
学校名称
星级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1
西北大学
★★★★★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2
兰州大学
★★★★★
3
北京大学
★★★★
3
南京大学
★★★★★
4
西北大学
★★★★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5
成都理工大学
★★★★
5
北京大学
★★★★
6
吉林大学
★★★★
6
北京师范大学
★★★★
7
中山大学
★★★
7
北京林业大学
★★★★
8
长安大学
★★★
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9
合肥工业大学
★★★
9
河南大学
★★★★
10
兰州大学
★★★
10
中山大学
★★★★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运用考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地理实践力】
2.能够分析描述不同区域的地貌形态特征。【区域认知】
3.能够说明相关的一些自然地貌形态的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4.通过观察不同优美的自然地貌景观类型,树立科学美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常见的为石灰岩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
4.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知识清单二 河流地貌
1.分段:从源头到河口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2.上游
(1)位置: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
(2)地貌特点: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3.中下游
(1)位置: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2)地貌特点: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4.河口段
(1)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
(2)地貌特点: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
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弯曲的河流:无论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5.特殊地貌
(1)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
(2)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
知识清单三 风沙地貌
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布: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类型
(1)风蚀地貌
①成因: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
②类型: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
(2)风积地貌——沙丘。
如新月形沙丘、固定沙丘、流动沙丘
知识清单四 海岸地貌
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类型
(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等。
(2)海积地貌:海滩、沙坝等。海滩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流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
提示 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
任务清单一 喀斯特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 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喀斯特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介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介于二者之间”。
[探究] (1)文中“雍流成海”的“海”是指________,“流多浑浊”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湖泊 “惟多土”即泥沙入河流,水变浑浊。
(2)文中“穿穴之流”是指地下暗河。
素养凝练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体成分及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体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2.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孤峰→残丘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 、地下河
溶蚀
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淀积
素养应用
例1:(区域认知)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 千米。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天坑、洼地等(右图)。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龙里高山草原地貌特征示意图
(1)图示景区位于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主要的岩石和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力分别是什么?
(2)喀斯特地貌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请你具体说说各圈层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提示 (1)云贵高原。石灰岩;流水侵蚀。
(2)来自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圈中的地表水、地下水对岩石圈中的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溶蚀作用形成了溶洞、地下河等,又为地下水提供了一个贮存空间。生物圈中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区,土壤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对岩石的溶蚀起促进作用。
任务清单二 河流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 在学习河流堆积地貌时,有位教师带领同学们做了下面的实验,说明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模拟这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一杯小米或细沙、一本书、一张白纸。
实验步骤:
①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
②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
③将小米或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
④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探究] (1)细沙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是否具有山前洪(冲)积扇的特征?
(2)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据此推想,山前洪(冲)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
(3)如何改进这个实验?
提示 (1)可以明显地看出堆积体具有山前洪积扇的扇形特征。
(2)洪积扇顶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分选性较差。随着流水搬运能力向扇缘减弱,堆积物质变细,分选性也较好,一般为沙、粉沙等。
(3)选择颗粒大小和形状不同、质量不等的物质混合作为实验材料,用流水作搬运媒介。
素养凝练
1.河流侵蚀的类型
向源头侵蚀
向下侵蚀
向河流两岸侵蚀
表现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影响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谷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发生河段
河源、上游
上中游
中下游
2.河谷的形成
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与河谷形态不同,如下图所示:
3.河流沉积地貌类型
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组成部分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图示
素养应用
例2:(地理实践力)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千米。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1)你知道三峡是怎样形成的吗?
(2)三峡地区的地貌是河流地貌中的哪种?
提示 (1)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形成。
(2)河流侵蚀地貌。
任务清单三 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 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发育的不够坚实的岩石,受到长期风蚀作用以后,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故称风蚀蘑菇,或石蘑菇。
[探究] (1)探讨图示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地区的气候特点。
(2)探究图示地貌上下不同位置风蚀作用的强弱。
(3)据图推测该地貌上下不同部位岩石硬度的差异。
提示 (1)气候干旱,多大风。
(2)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孤突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为严重。
(3)上硬下软。
素养凝练
1.风蚀作用的相关分析
风蚀,即风的侵蚀作用,指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磨蚀并被带走的过程。干燥的土壤和地表上空相对稳定的风力是发生严重风蚀的主要条件。
(1)风蚀强弱的影响因素:风速;地表土壤物理特性;地表覆盖及粗糙度状况。
(2)风蚀作用的分布
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和遭受周期性干旱的湿润地区。
(3)风蚀的危害
①风蚀的直接后果是地表上的细粒物质减少,粗粒物质增加,同时伴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损失。
②风蚀是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和表现。
2.风力作用中风向的判定
(1)利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等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
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在一次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如上图所示。
3.风沙地貌
风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4.海蚀作用和海蚀地貌
(1)海蚀作用:包括波浪对海岸的撞击、冲刷,对波浪挟带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2)海蚀地貌:海岸线在海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3)类型
类型
成因
海蚀穴
潮汐高潮面的波浪将海滨陆地冲淘成的槽形凹穴,沿海岸线分布
海蚀崖
海蚀穴不断扩大,导致顶部基岩崩塌而形成的陡壁
海蚀拱桥
两个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连通
海蚀平台
在崖壁上不断形成海蚀穴和崩塌过程中形成
5.海积地貌
(1)成因:海积地貌是由海滨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海滨沉积物是海岸的松散物质,如河流冲积物、贝壳、生物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被进一步研磨、分选沉积而成。
(2)分类
①以横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主要有侵蚀凹地、海滩、滨岸堤(沿岸堤)、水下堆积台、离岸坝、潟湖等。
②以纵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主要有沙嘴、泥滩、草滩、岛沙坝等。
素养应用
例3:(区域认知)
里亚斯型海岸,西班牙西北部的里亚斯发育最为典型,具有岛屿、半岛与海湾大致垂直于海岸线总方向的特征。下图为里亚斯型海岸景观图及形成示意图。
简述里亚斯型海岸的主要形成过程。
提示 在沿海谷地、山脉与海岸接近垂直分布的海岸,由于地面沉降或海水上升,海水淹没与海岸呈直交的山谷而形成。
课堂小结
核心要点
1.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2.说明各种地貌类型景观的特点。
3.理解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课堂学业达标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
答案 A
2.下图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解析 读图可判知该景观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推知其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较显著。
答案 A
读“某河流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造成该地区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板块运动
4.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a层最老 B.b层最老
C.c层最老 D.一样老
解析 第3题,根据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可知,岩层是河流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第4题,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是先沉积的岩层(底层)年代古老,后沉积的岩层年代新,故c层最老,b层次之,a层最新。
答案 3.B 4.C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骸以记之”。(《大唐西域记》)
(1)请在唐玄奘西游路线图中标出文字描述区域的大致位置。
(2)下图为唐玄奘西游路线中某种地貌的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该地貌类型是________,并在图中①:用箭头标出盛行风向;②:用P标出治理该地貌时植树种草的适宜位置。
(3)下图描述了唐玄奘西游路线中某处的一种作用力形式,这种作用力形式是________,常形成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文字描述的是风力强盛,沙尘漫天飞舞的景象,是沙漠地区,应在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第(2)题,根据等高线示意图可知,绝对高度较大而相对高度较小,是沙丘地貌的特征。盛行风由缓坡吹向陡坡,植树种草宜在背风坡(陡坡)。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岩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内外温度差异大,岩石风化、崩碎、破裂。
答案 (1)图略(标在塔里木盆地即可)
(2)沙丘 如图:
(3)风化 ①②④③
课后素养提升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右图为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票样图。读图,回答1~2题。
1.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泰山风光 D.长白山天池
2.下列对该处景观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石灰岩广布,岩性纯,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B.位于我国热带湿润地区,全年降水丰沛
C.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为其形成创造了条件
D.与该地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密切相关
解析 第1题,图中所示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第2题,桂林地区位于我国的亚热带地区。
答案 1.B 2.B
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4.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
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 第3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这样才能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第4题,图中a、b、c地貌是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 3.D 4.B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
11 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6.此时期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7.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解析 第5题,图示a位于陆地河流入海处,则该三角洲应是河流泥沙堆积而成;b位于潮汐通道处且三角洲由外海向潟湖发展,则应是外海涨潮时海浪堆积而成。第6题,图示岩层沉积物由下向上依次为:沼泽沉积、潟湖沉积、沙坝沉积和浅海沉积,说明该处由沼泽逐渐演变为浅海,则海平面呈上升趋势。第7题,海平面显著下降,则通过涨潮进入潟湖的海水会逐渐减少;同时陆地水体进入潟湖后,潟湖水体不断流入外海,必然使潟湖水体盐度降低。
答案 5.D 6.A 7.B
读下图,回答8~9题。
8.上图中地貌广泛分布于( )
A.四川 B.吉林
C.广东 D.新疆
9.这种地貌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沉积
解析 第8题,图示地貌为风蚀蘑菇,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第9题,该地貌为风力侵蚀而成。
答案 8.D 9.A
下图是“某地区的等高线图”(单位:m)。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地区的盛行风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1.此处地形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A.云贵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该地貌为沙丘。图中沙丘的西北侧坡度缓,所以该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第11题,沙丘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答案 10.B 11.B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含1道附加题,共56分)
12.读“北半球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图中①②两处河谷形状的区别:①处河谷呈“V”形,②处河谷呈槽形。原因分别是: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________侵蚀为主;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________作用加强,河谷展宽。(4分)
(2)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形成过程可表述为:河口水流速度________________,加上海水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________形成。如果①处及附近地区林地变为耕地,会导致上游地区________加剧,②处河口地貌面积将________。(12分)
(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在分布密度上的差异特征是河流中下游比上游________________,形成该特征的原因是:相对河流上游,河流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等高线形态,图中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向源头)侵蚀为主,所以①处河谷呈“V”形。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以向河谷两岸侵蚀,即侧蚀为主,所以②处河谷呈槽形。第(2)题,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三角洲。形成过程可表述为:河口水流速度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如果①处及附近地区林地变为耕地,会导致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②处河口地貌面积将扩大。第(3)题,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在分布密度上的差异是河流中下游比上游密度大,因为相对河流上游,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利于聚落建设;中下游取水更便利;河流流速平缓,航运便利,联系更加便利。
答案 (1)向下和溯源(向源头) 向河谷两岸侵蚀(侧蚀)
(2)三角洲 慢 顶托 堆积 水土流失 扩大
(3)密度大 地势平坦,利于聚落建设 取水更便利 河流流速平缓,航运便利,联系更加便利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 刘东生(1917~2008)被誉为“黄土之父”。他在黄土研究过程中,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断面的最下边,土壤中包含着大量鹅卵石。
(1)如用图表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则在戈壁、沙漠、黄土三者中,图中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风向主要是____________风。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2)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县发现的黄土剖面中,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之前,这里曾是( )(2分)
A.荒漠 B.草原
C.森林 D.水乡
(3)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作用力是____________,而现代的主导作用力是____________。为此,刘东生院士根据现代黄土高原的实际,建议中央考虑修改“植树种草”的提法。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可能的是( )(2分)
A.蓄水植树种草 B.植树造林
C.退耕还林 D.退耕还牧
解析 第(1)题,风从西北吹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第(2)题,鹅卵石说明黄土高原在形成以前曾是水乡。第(3)题,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现在的主导作用力是流水的侵蚀与搬运。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少适合种草。
答案 (1)戈壁 沙漠 黄土 西北 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2)D
(3)风力沉积 流水的侵蚀与搬运 D
等级考——小试牛刀
14.(附加题)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据此回答问题。(18分)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mm
年平均气温/℃
年溶蚀率/(mm/年)
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 500~2 000
20~22
0.12~0.3
湖北三峡
中等
1 000~1 200
12~15
0.06
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3
(1)分析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4分)
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2)分析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10分)
(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4分)
解析 降水量大,温度高,植被覆盖率高,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反之不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我国北方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主要是因为北方水热条件差,生物量少。
答案 (1)年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了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年溶蚀率大;年平均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了石灰岩的溶蚀。
(2)植被覆盖率高,减弱了地表径流,加快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画图:
(3)①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②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③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
课件47张PPT。第四章 地貌1.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
2.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峰林、洼地、溶洞等。
3.河流地貌主要有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曲流等。
4.风沙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沙丘等。
5.海岸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滩等。
6.观察地貌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
7.高度、坡高、坡向等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地质类和自然地理专业大学排名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广西知识清单一 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 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分布:我国的 、贵州、云南等地。可溶性岩石常见的为石灰岩3.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溶沟峰丛孤峰4.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 、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知识清单二 河流地貌
1.分段:从源头到河口分为 、中游、 、河口段。
2.上游
(1)位置:一般流经 或高原。
(2)地貌特点: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 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 。
3.中下游
(1)位置:中游大多位于 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 地区。
(2)地貌特点: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 的槽形。溶洞上游下游山区V形卵石山区与平原平原宽而浅
5.特殊地貌
(1)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
(2)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弯曲的河流:无论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4.河口段
(1)位置:河流 处。
(2)地貌特点:泥沙淤积,多发育 。入海或入湖三角洲知识清单三 风沙地貌
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 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布: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 地区。
3.类型
(1)风蚀地貌
①成因: 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
②类型:风蚀柱、 、雅丹等。
(2)风积地貌—— 。沙丘如新月形沙丘、固定沙丘、流动沙丘风力西北风风蚀蘑菇知识清单四 海岸地貌1.定义:海岸在 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类型
(1)海蚀地貌: 、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等。
(2)海积地貌:海滩、 等。海滩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海浪海蚀崖沙坝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流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提示 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任务清单一 喀斯特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 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喀斯特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介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介于二者之间”。[探究] (1)文中“雍流成海”的“海”是指________,“流多浑浊”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湖泊 “惟多土”即泥沙入河流,水变浑浊。
(2)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地下暗河素养凝练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2.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素养应用
例1:(区域认知)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 千米。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天坑、洼地等(右图)。读图,探究下列问题。(1)图示景区位于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主要的岩石和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力分别是什么?
(2)喀斯特地貌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请你具体说说各圈层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提示 (1)云贵高原。石灰岩;流水侵蚀。
(2)来自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圈中的地表水、地下水对岩石圈中的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溶蚀作用形成了溶洞、地下河等,又为地下水提供了一个贮存空间。生物圈中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区,土壤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对岩石的溶蚀起促进作用。任务清单二 河流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 在学习河流堆积地貌时,有位教师带领同学们做了下面的实验,说明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模拟这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一杯小米或细沙、一本书、一张白纸。
实验步骤:
①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
②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
③将小米或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
④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探究] (1)细沙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是否具有山前洪(冲)积扇的特征?
(2)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据此推想,山前洪(冲)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
(3)如何改进这个实验?
提示 (1)可以明显地看出堆积体具有山前洪积扇的扇形特征。
(2)洪积扇顶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分选性较差。随着流水搬运能力向扇缘减弱,堆积物质变细,分选性也较好,一般为沙、粉沙等。
(3)选择颗粒大小和形状不同、质量不等的物质混合作为实验材料,用流水作搬运媒介。素养凝练
1.河流侵蚀的类型2.河谷的形成
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与河谷形态不同,如下图所示:3.河流沉积地貌类型
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如下图所示:素养应用
例2:(地理实践力)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千米。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1)你知道三峡是怎样形成的吗?
(2)三峡地区的地貌是河流地貌中的哪种?
提示 (1)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形成。
(2)河流侵蚀地貌。任务清单三 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 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发育的不够坚实的岩石,受到长期风蚀作用以后,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故称风蚀蘑菇,或石蘑菇。[探究] (1)探讨图示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地区的气候特点。
(2)探究图示地貌上下不同位置风蚀作用的强弱。
(3)据图推测该地貌上下不同部位岩石硬度的差异。
提示 (1)气候干旱,多大风。
(2)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孤突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为严重。
(3)上硬下软。素养凝练
1.风蚀作用的相关分析
风蚀,即风的侵蚀作用,指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磨蚀并被带走的过程。干燥的土壤和地表上空相对稳定的风力是发生严重风蚀的主要条件。
(1)风蚀强弱的影响因素:风速;地表土壤物理特性;地表覆盖及粗糙度状况。
(2)风蚀作用的分布
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和遭受周期性干旱的湿润地区。
(3)风蚀的危害
①风蚀的直接后果是地表上的细粒物质减少,粗粒物质增加,同时伴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损失。
②风蚀是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和表现。2.风力作用中风向的判定
(1)利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等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 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在一次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如上图所示。
3.风沙地貌
风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4.海蚀作用和海蚀地貌
(1)海蚀作用:包括波浪对海岸的撞击、冲刷,对波浪挟带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2)海蚀地貌:海岸线在海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3)类型5.海积地貌
(1)成因:海积地貌是由海滨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海滨沉积物是海岸的松散物质,如河流冲积物、贝壳、生物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被进一步研磨、分选沉积而成。
(2)分类
①以横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主要有侵蚀凹地、海滩、滨岸堤(沿岸堤)、水下堆积台、离岸坝、潟湖等。
②以纵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主要有沙嘴、泥滩、草滩、岛沙坝等。素养应用
例3:(区域认知)
里亚斯型海岸,西班牙西北部的里亚斯发育最为典型,具有岛屿、半岛与海湾大致垂直于海岸线总方向的特征。下图为里亚斯型海岸景观图及形成示意图。简述里亚斯型海岸的主要形成过程。
提示 在沿海谷地、山脉与海岸接近垂直分布的海岸,由于地面沉降或海水上升,海水淹没与海岸呈直交的山谷而形成。课堂小结核心要点
1.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2.说明各种地貌类型景观的特点。
3.理解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