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形式美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几方面内容,对中国画的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制有基本的了解,体会中国画的形式美感。
2、过程与方法
欣赏经典的中国画作品,与西方绘画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中国画的特色。在欣赏过程中分析讲解作品在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制方面的相关知识。感受中国画的形式美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欣赏中国画,引领学生感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在形神、笔墨、色彩和形制方面的表现特点。
2、教学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理解、判断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1、教师展示两组绘画作品,分别是中国画和西方油画作品。
提问:请分析者两组作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同学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相同:人物画;不同:绘画材料,表现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我们知道他很美,但美在何处,归纳起来主要有:形神之美、笔墨之美、色彩之美和形制之美。(板书:中国画的形式美)
形神之美
思考与讨论:观察两组图片,然后回答。
形象指什么?中国画中的形象大致分为几大类?形象对于画面有什么意义?
(形象是画面所表现的物象,是中国画的基础,讲究“以形写神”。借动物、植物或人物形象来抒写画家的内心情感,表达一种意境。)
仔细比较《太行丰碑》和《小鸡》说说画家怎样表现这些形象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画家通过用简练的笔法和色彩表现出太行山复杂的地貌结构,通过夸张的山形和绚丽的色彩来表达画家心中的情感。画家用单纯的墨色,寥寥数笔便将活泼可爱的小鸡描绘的惟妙惟肖。生动可爱。真正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大师齐白石老先生说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中国画家的最高境界。
笔墨之美
回忆中国画的材料,教师引导总结笔墨的含义
教师讲解笔法和墨法(笔法:中锋、侧锋、逆锋、顺锋。墨法:干、湿、浓、淡、枯、焦、清。)
思考与讨论:
(1)、《太行丰碑》这幅中国画的笔墨的运用有什么特点?(墨色、色彩方面)这些特点有何意义?
(2)、通过形象、笔墨表现了画家的什么情感?
墨色浓重而有山石的质感,与留有宣纸白色的山石形成对比,山顶渲染了朱红色表现逆光,既有动势又有层次。
夸张了山形的碑铭感,崇高感和阴面山的量感,使这如碑之山顿生神采。
表现了画家对革命烈士们的缅怀,和对太行山的热爱之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露气》的笔墨特色。
教师总结: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通过运用不同的笔法和墨法,经过高度的提炼和概括,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中国画卷。
3、色彩之美
分析讨论:
(1)、分析《春山积翠》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作品中主要用了那些颜色,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引出不同的笔墨和色彩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画不同的类别。(随类赋彩)
(白描、水墨淡彩、重彩、没骨等画种)
(2)、欣赏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4、章法之美
(1)、在一幅画的创作中,除了要注重前面讲到的形神、笔墨、色彩,还要讲究章法,合理的章法会使画面更加的协调和美观。章法包括大小、方圆、长短等不同的形制,也包括位置、主次、疏密、节奏的巧妙安排,还还包括画面中的题款与印章,(中国画也是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
中国画的形制:
(2)、书画装裱视频欣赏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