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课程标准】
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利用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1.台儿庄战役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保卫大武汉。
难点:保卫大武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中国军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你知道左图中的指挥官指挥了哪次著名的战役吗?他所代表的中国军人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新课探究】
一、台儿庄战役
1.背景
【材料链接】
材料一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打通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材料二 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山东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山东嘉祥地区,粉碎了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
材料三 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千米的大运河北岸,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问题探究】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烈争夺的原因。
答案提示:(1)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开辟华北战场;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南京,开辟华东战场。(2)1938年3月,日军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企图与华东日军会合。(3)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台儿庄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二次备课:战役过程利用视频展示,利用表格梳理基础知识)
2.影响
【材料链接】
材料一
材料二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问题探究】台儿庄战役对中国抗战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提示: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1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保卫大武汉
1.背景
【材料链接】
材料一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材料二 日本政府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
【问题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日本进攻武汉的原因。
答案提示:武汉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日本政府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二次备课:战役过程利用视频展示,利用表格梳理基础知识)
2.评价
【材料链接】
材料一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材料二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分析武汉会战的地位及影响。
答案提示:地位: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影响: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促使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破产;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背景
【材料链接】
材料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日军中国派遣军驻广州军进攻香港,日军驻武汉之集团军决定再次发动对长江以南中国军队的进攻,从而牵制中国军队转用广东方向,阻止中国军队援助英军保卫香港。为此,武汉日军再次进攻长沙。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分析日军再次进攻长沙的背景和目的。
答案提示: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香港。目的:牵制中国军队,阻止中国军队援助英军保卫香港。
(二次备课:战役过程利用视频展示,利用表格梳理基础知识)
2.评价
【材料链接】
材料 1941年12月23日,日军强渡新墙河,会战开始。中国军队一改被动局面,取得战役胜利。中国在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展开防御作战。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相当的损耗和迟滞。待敌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同时,第二线反击兵团周密协同,对日军进行合围。日军屡攻长沙不下,周围中国军队又不断压缩包围圈。日军弹药将尽而补给线已被切断,只能空投补给。日军见势不妙立即展开退却。我军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扩大战果,敌狼狈逃窜,至1942年1月15日,日军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役主动权,获得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结果。
答案提示: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获得全面胜利。
3.影响
【材料链接】
材料一 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重创日军,共毙伤日军5万余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美英等国军队于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形势下,引起较为强烈的国际反响。英、美等国政府和舆论给予积极赞扬和评价。
材料二 第三次长沙会战紧接太平洋战争而爆发,当时日军一路势如破竹,同盟国军队接连败北。在此形势下,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这不仅对中国国内,对同盟国来说也是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这次会战的胜利引起了盟国,特别是英、美的广泛关注。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进行过程中的1942年1月1日,世界上26个反法西斯的国家在美国华盛顿集会,发表联合宣言。中国与美国、英国、苏联作为四大强国,领衔在宣言上签字。1月3日,盟国成立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经罗斯福提名,由蒋介石出任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统一指挥在中国的美国军队以及东南亚越南、泰国的军队对日作战。
材料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自尊、自强,才能赢得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与平等对待。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给中国带来的种种荣誉与平等待遇,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真理。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产生的影响。
答案提示: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在国内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的意志和信念。在国际上赢得了其他国家的尊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课堂小结】
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同时,正面战场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东方主战场》的视频可以充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