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上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设计
课题 中国的气候 执教者
教材分析 气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中国的气候”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本节教材旨在教会学生学习中国气候的三大特点,并能结合课本中有关气候的图和表格进行掌握。因此,教材中以中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季风气候显著为核心,展开我国的特殊天气的影响,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对比我国南北方的差别,引导学生发掘气候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根据前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形,对中国各地理区域及地形区已经十分了解,有利于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引领下分析南北方气候、熟制、农作物的差异,但难在头脑中形成条理的知识联系体系,对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季风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也很容易混淆。
学习目标分析 内容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2、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3、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资源 多媒体、地图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的分布特征。2.降水的分布特征。3、温度带的分布,对应的熟制;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法及策略分析 学习方法 读图法 发现法 小组活动、自主讨论和探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法:通过自主讨论和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情境学习法:根据提供情境,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媒体选择与设计 教学准备 课件、关于我国南方、北方、西北、青藏地域的植被、民居景观图;划分学习小组;不同农作物的图片。中国气候分布图、季风与非季风区空白图。
教学手段 多媒体、地图。读图法 发现法 小组活动 讲授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我国冬季南方艳阳高照、北方万里冰封的景观图 提问:冬季南北方的气候一样吗?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气候的差异? 多媒体呈现东北和海南居民冬天穿不同厚薄服饰的冲击力强,较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活动一:分析中国冬夏季节南北温差 结合课本P32-P33图2—22“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图2—23“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1.在图中找出找出1月0℃等温线2.其气温分布有何差异?思考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1.指导读图。提示读图步骤:图名、图例、图上注记。并且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颜色判断气温的高低2.引导学生分析1月南北方温差,7月南北温差大小。3.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1.在图2—22找出找出1月0、7月24℃等温线 归纳出1月南北温差大,7月全国普遍高温的特点。结合P32阅读部分思考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冬季,北方太阳高度角小,白昼短,靠近冬季风的源头。 1.采用学生动手画出等温线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描等温线,让学生认识到等温线描绘方法和读取方法。2.让学生理解1月、7月南北气温差异。3.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4.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所以充分利用地图来帮助学生分析得出气温的差异,这样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了解中国的温度带及主要作物 读课本P34图2—24“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及P35关于温度带的表格,找出中国五大温度带的分布?并分析表格里的作物熟制,区分南北方特色农作物的分布及春小麦、冬小麦的区别。 1.多媒体展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2.引导学生得出温度带的分布及其主要作物。3.提问:冬小麦、春小麦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4.展示南北方居民的不同饮食习惯的图片。 1.归纳出温度带的分布。2.思考冬小麦、春小麦分布不同之处: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秋种次年夏初收获;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春种秋收。3.区分南北方的饮食有什么不同之处:北方人主食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饭。 1.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地图归纳分布区域,以此熟悉中国地形区的分布。2.让学生理解南北方具有不同的生活、生产习惯。
活动三:中国降水的分布特征 多媒体出示课本P35图2—25“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1.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并在图中描出来。2.提问:图中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分别是哪条?请同学们在图中描出来。3.引导学生并分析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时间分布特点。 描绘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降水的分布特点:我国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夏秋降水量多,冬春降水量少。 熟知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差异。
活动四: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多媒体展示课本P37图2—27“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及P37阅读部分的表格、课本P38图2—28“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 请学生找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界限?对比干湿地区的分界线与那些分界线相一致?找出中国五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界限?说出我国气候类型的特点。 在教师引导下找出四大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中国的五种气候类型分布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1.让学生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具体的划分。 2.对照图册查找我国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3. 掌握从地图获得地理信息,养成利用地图学习的习惯。增加空间感性认识。学生通过计算、回忆、对比分析等途径解决问题,提高学 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季风气候显著 出示课本P40图2—28“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1.让学生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提问: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思考夏季风的进退是怎么影响雨带的推移的? 1. 阅读课文,找出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并描绘出来。2. 小组内分析和讨论夏季风的源头、风向;冬季风的源头、风向3.思考夏季风为什么可以带来降水,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夏季风从海洋来,带来充足的水汽。 1.让学生了解我国季风的特点。2.养成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活动六: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多媒体展示课本P42图2—33“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P43图2—34“台风卫星影像”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图片及阅读材料,分析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的影响范围? 1.在图2—33找出寒潮的影响的主要地区。2.讨论:梅雨时节有什么天气特点。3.思考沙尘暴主要影响那些地区?3.完成教材45页“活动”内容 1.认识气象灾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意识到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2.加深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把地理与社会、地理与生活联系起来。
板书设计 1、温度带一、气候复杂多样 降水分布 2、降水 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 干湿地区 3、主要的气候类型 1、季风区 2、界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二、季风气候显著 3、非季风区 4、冬夏季风性质 5、夏季风的进退与雨线的推移 寒潮:发生在冬半年,影响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 梅雨:夏初时节,江淮地区 三、多特殊天气 台风:发生在夏秋,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和气象灾害 沙尘暴:冬春季,以西北、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洪涝、干旱: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
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重点展示了我国气候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等特征,在介绍夏季风分布特点时,还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深刻夏季风对我国降水影响作用之大。让学生参与其中,结合生活中的农作物的不同分布、饮食习惯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检查 1、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理界线是下列中的(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D、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冈底斯山2、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 )①1月0℃等温线? ②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④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⑥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⑦南方与北方分界线 ⑧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A、①②④⑦⑧? ? B、②④⑥⑦⑧? C、①③④⑥⑦ D、①②③⑦⑧ 3、关于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减 B 、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季节C 、 降水量集中在冬春季节 D 、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4、除夕之夜,哈尔滨举行冰雕展,而广州则举办“迎春花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起伏大 B、降水差异大 C、离海远近相差大 D、纬度差异大5、台风在我国登陆时,常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有时也对农业生产产生有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A.形成大量降水 B.带来狂风 C.形成闷热天气 D.沿海地区形成巨浪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地描绘了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 A.长江中上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南部沿海 D.黄河中下游地区7、读“影响我国的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9分)(1) 根据气压和风向判断,这幅图反映的是影响我国的_________(冬、夏)季风。(2)气流①是_________风,来自太平洋。 气流②是_________风,来自_________洋。 (3) 我们把受气流①和②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E ________区,而西北内陆受这种气流影响不够明显,则称为F____________区,E区内降水较________,而F区则相反。 (4) E区和F区的大致界线是__________—阴山—_________一线附参考答案如下:1、C 2、D 3、D 4、D 5、A 6、B 7、(1)夏 (2) 东南 西南 印度(3)季风区 非季风区 多或丰富 (4)大兴安岭 巴颜喀拉山
智能拓展 1你从我国气候气象灾害频发获得什么启示?2若给我国农业生产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中国的气候